大概大家都聽說過不可能三角理論,在區塊鏈領域是指:在某一區塊鏈網絡中安全、高效和去中心化這三個因素不可能同時兼得,最多可能得到其二。毫無疑問,在EOS這條主網上面爭議最大的就是它犧牲了去中心化,而提高了吞吐量的效率這一問題了。實際上,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本質上就是為了克服信息不對稱這一問題。那么在區塊鏈這一技術手段出現之前,我們拿信息不對稱就束手無策了嗎?在人類社會存在交易行為之初,信息不對稱也就同時存在了,信息不對稱伴隨人類社會演化數千年,到現在,市場效率越來越高,交易成本越來越低,其原因就是我們采用了很多方法來克服和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例如通過重復交易,逐漸增加信任的辦法、通過第三方背書、通過增加附加成本發信號(如請明星付出高昂廣告費)、實施質保、簽訂合同等手段,為什么我們再加入區塊鏈技術以后就要摒棄所有這些曾經服務過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手段呢?實際上,我們也可以繼續結合區塊鏈技術結合傳統方法,進一步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大家很多人爭議POW、POS和DPOS孰優孰劣,在我看來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結果說話,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公鏈中,可用性最好的還是DPOS共識機制下的EOS,至于POW和POS,他們也許是更加完美的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案,但是也可能是“太完美”而犧牲了性能,至少在現階段還是可用性還是很低的,后面我會對以太坊和EOS上面的DApp的數據進行一個對比,大家一目了然。對于DApp的開發者和使用者來說,可用性始終是第一位的,是否是去中心化真的有那么重要嗎?區塊鏈的目標不是去中心化,區塊鏈的目標是進一步消除信息不對稱。
我覺得我們評價這幾種主流區塊鏈網絡的時候應該擁有一種邊際思維,所謂邊際思維就是:考慮成本最小化。完全的去中心化好不好?當然好,節約用水用電好不好?當然好,那我們干脆一度電一滴干凈的水都不用,這樣可能嗎?如果真的如此,人類還怎么發展,我們就退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了。凡是都有一個度,也就是所謂的邊際思維,當你獲得收益的時候,一定伴隨著成本,我們要考量的是犧牲的機會成本(此處為去中心化)是否能夠使我們的新增收益(此處為效率)最大化。
從這角度來講,那我認為目前所有的公鏈當中,至少EOS是最在不可能三角之中取得一個最佳平衡點的區塊鏈網絡了。他很好地平衡了去中心化以及公開透明的特性,只不過目前在不可篡改這方面出現了一些爭議:在11月6號的時候,之前EOS的最高法院EOS核心仲裁論壇ECAF(EOS Core Arbitration Forum)就裁決同意更改ha4tamjtguge賬戶的私鑰,因為該賬戶的私鑰此前被某釣魚網站通過欺詐方式獲取,導致該賬戶丟失。ECAF通過投票,最后21個主要節點有超過15個節點同意通過修改私鑰并將賬戶歸還失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詢詳細經過,這是最近的一次,也是爭議最大的一次,之前也有多次ECAF的裁決案件。對于鏈上治理的問題,我之前也進行過相關的研究,經過學習思考有一些觀點可以分享給大家。目前EOS是一票30投的,之前有人攻擊說一票30投會形成卡特爾聯盟,我認為討論一票多少投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無論是一票30投還是一票3投,還是一票0.3投,你都無法從本質上杜絕賄選,換票,聯盟等現象,目前EOS代碼中并沒有設置相應的機制來屏蔽和懲罰換票的行為,所以可以理解為單純的選票交易確實是合理市場行為,并且這個東西是涉及人性的,一旦涉及了人性道德層面,鏈上治理那就無比的復雜,固然會犧牲去中心化的意圖。所以我認為通過設計票權的問題是很難解決換票選舉、壟斷聯盟的負面影響的。
在已經犧牲了去中心化的基礎上,如果要找出更加合理的方式,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到底投票人是誰的問題,誰在拿著票。這個就有點類似美國選舉的情況,就是美國大選前各個州先進行各自選舉,可能需要設計21個節點一下再進行一級的節點,我們暫且稱為小節點,讓有意愿的小節點進行一級小社區內部的競選,the winner takes all。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問奶王梓岑,是否擔心賄選的問題,他給我的回答簡單干脆:選票互換是否有足夠的好處?以后EOS的治理可以往這方面進一步的探討,無非就是擴大進行作惡的成本,減少作惡的動機和收益。對于ECAF或者EOS其治理機構的存在,我持中立的觀點,畢竟EOS還是剛剛主網上線不到半年的年輕的網絡,DPOS的治理探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