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也叫2B(To Business)產品,使用對象是企業或組織。B端產品幫助企業或組織通過協同辦公,解決某類經營管理問題,承擔著為企業或組織提高收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風險的重任。
C端產品是企業與客戶在互聯網渠道接觸的橋頭堡,但在C端產品極簡體驗的背后,可能有一個非常復雜龐大的業務支撐體系,需要多個業務團隊、業務單元協同配合。
例如,我們熟悉的電商,對于消費者來說,只需要使用App挑選商品、下單、收取快遞,退款退貨也都能在App中輕松完成。但是,其背后是財務、采購、倉儲、配送、客服等一系列業務團隊的配合協同,而這些團隊都需要各自的業務系統來支撐其開展業務,而且所有業務流程需要被靈活地聯系起來。
所以,一個業務的開展可能只需要一個C端產品研發團隊,但為了支撐其運作,可能還需要好幾個同等規模的B端產品研發團隊。
B端產品的特點:
目標用戶是一個群體:B端產品用戶群體是某個業務團隊或組織,這一組人需要共同協同來完成工作,所以需要B端產品來幫助他們實現分工協作。
效能第一體驗第二:B端產品的目標是解決組織的某些業務問題,因此聚焦于流程,提升業務效能是最重要的,打磨交互體驗則處于次要地位。例如,產品設計時并不會過多的考慮UI設計,也不會為了幾個按鈕的擺放位置花太多時間,即便某個功能的交互設計不太符合常理,業務人員為了完成工作也還是會使用軟件(但這并不意味著B端產品經理可以無視交互體驗)。
強調抽象和邏輯:B端產品背后的業務復雜度高,人員、分工、協作、流程、規則隨時可能調整,這就需要產品經理有非常強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將看似雜亂無章的業務抽象出共性,進行合理建模和設計。
收益有時難以量化:B端產品要支持、解決業務問題,但業務成效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很多時候并非取決于B端產品設計的好壞。
例如,采購部門的核心績效就是找到更多優質的低價供應商,但這并不取決于采購軟件設計的好壞,而更多地依賴于采購人員的人脈和專業技能,以及管理考核體系(不過,和供應商在合作過程中的服務如何,則可以通過B端產品進行監督和評價)。我們有時很難直接衡量B端產品上線的新功能對業務價值的貢獻。這也是B端產品經理經常面臨的的煩惱——難以外化項目價值。
B端產品的部署方式:
私有化部署:將軟件部署在公司自己的IDC以及專門配置的主機與存儲設備中,與外部網絡隔離,安全性強,網絡穩定。
云部署:將軟件部署在第三方云服務商(或企業自建IDC實現云管理),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節省數據中心成本。業務系統一般采用私有云部署,安全性相對較高。
B端產品的技術架構:
B/S(Browser/Server)架構,即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系統。目前市面上的B端產品基本都采用B/S架構實現產品設計。
C/S(Client/Server)架構,即客戶端/服務器模式,這是早期的PC軟件普通采用的架構模式,用戶需要安裝客戶端來使用軟件,每次軟件升級都需要進行客戶端更新,非常繁瑣。現在這種模式已經比較少石紅。需要注意的時,通過原生代碼編寫的移動端App,也屬于C/S架構。
B端產品的業務方向:
對企業內部的B端產品,又可分為以下兩類:
1、業務支撐類產品:支持企業經營管理或核心業務的開展,例如倉配系統、CRM系統等。
2、辦公協同類產品:支持企業內部辦公協同,例如OA系統、HRM系統。
對企業外部的B端產品,主要是指商家端的產品,即平臺型企業給賣家提供運營管理支持的系統,例如淘寶的賣家管理系統、美團的商家管理后臺。商家端雖然屬于給客戶使用的對外系統,但這類客戶一般都是機構或小微型企業(也有少部分是個人),所以在設計這類產品時,所采用的核心思維和方法與設計其他B端產品時一致的。
B端產品中還有很獨特的一類,叫SaaS產品。嚴格來講,SaaS只是軟件的部署方式,但是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和軟件公司都會設計、開發云端部署的業務系統,例如CRM、HRM等,并對中小企業客戶售賣。所以,如果有人說他是做SaaS產品的,那么他很可能做的時面向中小企業售賣的業務系統產品。
B端產品時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支撐著企業經營運轉的方方面面,每一個細分業務線產品方向都需要充分的積累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