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奪沃爾昌斯克的戰斗中,烏克蘭軍隊出動了直屬特戰小組,力圖在城市巷戰中占據上風。然而,俄羅斯軍隊在哈爾科夫方向僅投入了30%的部隊,包括第18近衛摩步師、第138近衛摩步旅、第2特種作戰旅以及車臣“阿赫馬特”特戰群的小規模試探性攻擊,已經讓哈爾科夫方向的烏軍陷入困境。
當前,俄羅斯軍隊的進攻戰術變得非常豐富,兩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包括:俄軍主動控制進攻節奏和速度,以及對烏克蘭縱深補給通道和交通樞紐實施打擊
首先,俄軍在哈爾科夫方向的進攻節奏明顯減慢。5月16日晚間,俄軍并沒有繼續向接觸線投入更多部隊,也沒有讓二線部隊在前線“橫沖直撞”。為了確保地面作戰人員的安全,俄軍控制推進速度,防止被烏軍炮兵和無人機部隊伏擊。俄羅斯軍隊使用較少的兵力,對烏軍邊境線進行襲擾后,沒有立即向縱深方向挺進,而是在己方火力掩護下,對烏軍防御陣地實施穩步擠壓。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俄軍16日上午控制沃爾昌斯克城北區后,并沒有急于從城內強渡沃夫恰河,而是在沃爾昌斯克東北方向的季赫村和齊比涅村伺機尋找渡河突破口。俄軍避免正面纏斗,尋找最穩妥的進攻方式,讓烏軍陷入困境。此外,俄軍更習慣于“寬正面”實施大范圍牽制,在拉扯烏軍防線的同時尋找機會,從沃爾昌斯克兩翼渡河后包圍該城守軍。
在控制突擊速度后,烏軍火力覆蓋無法靠后反擊,俄軍選擇“踩剎車”穩固戰線,讓烏軍炮兵和無人機部隊無所適從。烏軍一旦靠前開火,容易被俄軍無人機或反炮兵雷達發現;若不開火,俄軍就會加固“緩沖區”,推進戰線并擠壓烏軍控制區。俄軍不急于搶占地盤,而是注重消耗烏軍兵力,吸引烏軍到哈爾科夫戰場。
另一方面,俄羅斯軍隊對烏克蘭縱深補給通道和交通樞紐實施打擊。由于烏軍防空彈藥耗盡,俄軍空襲幾乎是“當著北約的面”進行。5月14日至17日,俄軍對烏軍在哈爾科夫方向的縱深目標實施高強度空襲,15日一天就對齊爾庫尼、普里科洛特涅和魯西卡洛佐瓦三個后方補給樞紐實施精確轟炸,切斷邊境地區的烏軍彈藥補給。
俄軍在轟炸前,進行廣泛的無人機戰術偵查,從接觸線向烏軍縱深飛行5至10公里,鎖定烏軍炮兵陣地、前沿哨所、永備工事群或戰壕防線。如果發現烏軍人員或車輛,俄軍會發射FPV無人機或實施炮火覆蓋;若發現距離接觸線20公里的烏軍炮兵單位,則會聯系附近巡飛的“柳葉刀”無人機對其實施打擊;如果發現距離接觸線20至30公里的烏軍后勤補給站、彈藥庫和前沿指揮所,則會呼叫空天軍實施精確空襲。
俄軍打擊流程顯示,一旦地面部隊遭遇烏軍激烈反擊或某處陣地久攻不克,就會向聯合戰役指揮所上報敵情坐標,指揮中心會將坐標位置和彈著點諸元信息提供給值班戰斗機。俄軍頻繁對烏軍陣地和后方實施空襲,說明其精確制導彈藥生產量已跟上戰場需要。目前,俄軍針對烏軍目標,推出了溫壓彈版本的ODAB航空炸彈、集束子母彈版本的RBK航空炸彈及高爆版本的FAB系列航空炸彈,彈藥使用數量每月遞增,大大改善了戰術環境。
從當前哈爾科夫方向的俄軍進攻行動來看,俄羅斯軍隊善于從被動處境中學習并糾正錯誤。俄烏雙方在戰爭前和戰爭后對敵我形勢的認知存在誤判,但俄方憑借綜合國力,及時糾正錯誤,改善技術裝備和彈藥儲備,逐步適應并改變技戰術,最終扭轉戰局劣勢。
相比之下,烏克蘭深陷“北約軍事援助”的臆想,認為西方提供的武器裝備是解決戰場問題的“萬靈藥”。澤連斯基當局對西方援助深信不疑,但西方國家已無法滿足烏軍在武器裝備和彈藥領域的巨大需求。面對轉入戰時經濟體制的俄羅斯,北約國家難以支撐烏軍大規模反攻的裝備制造能力。當前,美西方向烏克蘭提供的數百億美元軍援,不過是為澤連斯基當局“續命”,維持沖突烈度。
綜上所述,俄羅斯軍隊在哈爾科夫方向的戰術調整和精確打擊顯現出其適應戰場變化的能力。未來,烏克蘭需要重新評估戰術和戰略,以應對俄羅斯軍隊的變化。各方應關注這一局勢,采取措施以實現和平或至少緩解沖突的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