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該書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它與,《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以及《曾國藩家書》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家訓。自古以來備受關注。
如何改變命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從古道今,這個問題被很多人闡述。而然,《了凡四訓》是所有書籍中最好的一本。
《了凡四訓》主要講述了袁了在云谷禪師的指導下改變命運的故事。全書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方、積善、謙和收益四部分。
了凡在童年時父親早逝。為了養家糊口母親讓他放棄功名改學中醫。學中醫既可以治病救人,還可以維持生計。
日后的某一天,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姓孔。氣質非凡、飄飄若仙。了凡上前對老者行禮,那老人對了凡說 :“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為什么不讀書?”了凡便把原因說與那老人。那老人用《皇極書》給了凡推算他過去遭遇的事情,并且很多細微的事情都算出來了。
于是了凡把老人帶回去見母親,母親讓了凡好好待他。
按照孔先生給了凡推算,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此以后,凡是碰到了考試,所得到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所預測的。惟獨算我必須領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廩生米,才會補上貢生,但是當我領到七十一石的時候,屠宗師就批準我補上貢生位。因此,我對于孔老先生的預言,心中開始產生懷疑。
后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 ? 算命在中國有很多年的歷史了,通過一個人的生成八字能夠對一個人一輩子的命運進行判定。自古以來,人們對算命的態度各抒己見。但是了凡四的命運軌跡已經被孔先生算死自打孔先生算命后,了凡的科舉之路與仕途之路都無法逃脫孔先生的預測。
經過孔先生算命之后的了凡,感到自己這輩子也就如此了,一直渾渾噩噩過日子。直到他燕京,再一次去慈云寺遇見云谷禪師,與云谷的一次對話后,他的命運迎來了轉變。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
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 這一段了凡與云谷的對話,可以說是全書的精華部分。云谷直截了當地活出問題的核心;即使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這一段話非常值得我們 好好理解一番
古人云,禍福無門,為人自召。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人的業力感召來的。這個在西方心理學的自然吸引力法則里也證明了這一點。簡單而言就是正念的力量。這個對于我們當下人來說有很多警示意義。在生活中,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須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才能夠有理想的結果。
接著了凡又對云谷詢問自己有沒有兒子的問題,云谷一一作答;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余以實告。
云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云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用至薄也。
個人覺得這一段對話也是全書的核心,云谷毫不避諱地對了凡說出問題的要害。
按照我個人對這段話的理解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待遇與一個人的德行息息相關。按照吸引力法則而言,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遇見什么樣的人。想要理想的生活就要去為自己修福報。每個人在社會的言行 禁止是一個人自帶的磁場,這個磁場決定了自己在社會上你遇見的人與事物。正如《易經》說"禍福無門,為人自召“。所以,云谷毫不避諱地對了凡說出他問題的核心并且給予改過的方法。
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圣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不惟是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圣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云谷對了凡提出的這三點建議,可以說是高度概括了問題的核心。這不單獨說是了凡,也泛指所有凡夫。我認為,當下人都有云谷說的惡習。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他人。言行狂妄自大。必須從心底部認真修行,才可以改變命運。
我每做了一件善事,隨時都用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在日歷上,或是送食物給窮人,或買活的東西放生,都要記圈。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個紅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幾件善事。
? 像這樣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條善事的愿,方才做滿。又請了性空和尚等,在家里做回向。
? ? ? ? 到那年的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進士的愿,并且許下了做一萬條善事的大愿。到了丙戌年,居然中了進士,吏部就補了我寶坻縣縣長的缺。
? ? ? ? 我做寶坻縣的縣長時,準備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我叫它作治心篇。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因此,叫‘治心’二字。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三歲時,應該有災禍。我雖然沒祈天求壽,五十三歲那年,我竟然一點病痛都沒有。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多活了十六年)。書經上說: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沒一定的。又說:人的命沒有一定,是要靠自己創造的。
這些話,一點都不假。我由此方知,凡是講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這些話實在是圣賢人的話;若是說禍福,都是天所注定的,那是世上庸俗的人所講的。
以上是了凡按照云谷禪師的方法改過自新的實錄,通過長達一年的行善積德,了凡的命運得到改變。他在次年禮部考科舉,命該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四十二歲時,了凡參加會式,因為意見與主考官不合而落榜。四十四歲,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三千善事已經完成,第二年立了凡從北京回到南京。及時請性空慧空兩位法師,在東塔禪堂做了回向,又遠許愿三千件善事求子。
四十六歲時,終于求得一子,取名天啟。
《了凡四訓》是了凡寫給兒子的家訓,主要記錄了袁了凡改變命運的過程與方法,書里包羅了儒家與佛家的智慧以及個人修身養性的方法。是一本非常值得品味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