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史上有各種各樣的哲學家。有的是自吹自擂如過眼煙云,有的是對人類文化長期發生影響。一個具有真實歷史感的哲學史家應該善于把他們區分開來,絕不要為一些善于炒作的哲學小販所迷惑。
馬克思說,要真正把握一種哲學首先要把握它的體系的精華,而不是津津樂道地敘述哲學家個人的個性或瑣屑小事。所謂體系的精華,指的是構成這個體系的規定的動因和貫穿整個體系的一以貫之的根本觀點。那種把哲學家的逸聞趣事當成哲學賣點的哲學是戲說而不是哲學。
一個有見解的哲學史家,要像馬克思所說的把那種像“老田鼠”一樣不聲不響地前進的真正的哲學認識,同那種滔滔不絕的、公開的、具有多種形式的現象學的主體意識區別開來。我們評價一個哲學家不是根據哲學家關于自己說了什么,而是他的實際哲學觀點是什么。哲學史不同于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史的確是越到后來越高出于前者,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山高人為峰。站在科學成就山峰上的后來者會高于前人。可哲學史中體系的更替,并不表明后出現的體系在人類智慧和認識上一定高出前者。不同時代的哲學智慧是無可替代的。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可以是幾個世紀甚至是千載難逢的人物。他的思想永遠哺育人類,成為人類智慧的“蓄水庫”。哲學不是單純的工具,它不像可以為拖拉機所取代的過時的犁鋤。偉大的哲學家的貢獻,各有千秋,彼此不可替代。
對哲學的發展,應該有歷史感,即善于把某種哲學體系放在整個歷史過程和聯系中考察。馬克思強調,在闡述具有歷史意義的哲學體系時,為了把對體系的科學闡述和它的歷史存在聯系起來,歷史感是絕對必需的。一個沒有歷史存在的理由,一個與先前的哲學沒有聯系,即不是作為整個歷史必需環節的哲學體系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評價一個哲學體系,作為根據的是它的哲學觀點本身,而不是根據某種權威崇拜或流行觀點。馬克思說,最不可取的是僅僅根據威望和真誠的信仰來斷定哪一種哲學是真正的哲學,盡管這種威望的體現者是整個民族,并且這種信仰已存在了千百年。要提供證明,只能夠通過揭示這一哲學的本質才能達到。在哲學研究中盲目的權威崇拜或從眾媚俗心理都不可能是科學的。
在哲學中,不可能像影視和樂壇或足球那樣出現明星和追星族,但哲學中可以出現流行思潮和流行哲學。一種思潮的流行,它能使許多青年崇拜和信奉,當然有它的社會原因,但絕不能持久。在哲學領域我們應該尊敬馬克思說的哲學中的“老田鼠”,不聲不響地在哲學的地層下掘進,而不是哲學樂壇上的流行歌手。
真正有創造性的哲學家的思想成果,是終身積累的結果,真正有思想的哲學家往往是寂寞甚至是孤獨的。哲學家要耐得住寂寞。湊熱鬧、趕風頭,很難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