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次探究的心理原因中,父母方面的6個原因他們分別是孕期心情及營養,父母吵架,父母缺位,隔輩撫養,脾氣暴躁,家族遺傳,今天繼續剖析父母方面的其他原因。
接下來父母方面的第七個原因就是:代替包辦
現在許多家庭都是四二一結構,就是四個老人,兩個父母,一個獨生子女。那么這些家庭的老人和父母就會把撫養孩子當成他們的工作來做,把孩子當成他們的事業。老人們全心的撫養孩子,關照孩子,關注孩子全家。四個老人兩個父母一共6個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其實孩子是很累的。那么這種家庭的父母們會過于溺愛孩子,因為沒有人教你如何做父母,因此他們就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愛這個孩子。那么他們愛的方式往往是代替包辦,把所有孩子該自己做的、發育成長過程中規定性的自我成長內容都由家長代替包辦了。
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在3歲前的時候,他們是要通過自己的五覺來感知世界,要通過觸、摸、碰、咬、聞等去感知外在世界。但是我們的父母因為愛孩子,生怕孩子磕著碰著,經常把孩子抱在懷里。孩子除了在父母懷抱中長大,沒有任何去踩水、去爬高下低、去感知世界、感知萬物的機會。那么這個父母的包辦和代替,就把孩子對外界的感知能力給代替包辦掉了,使孩子喪失了成長的機會,也喪失了相關能力的培養。另外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規定性的成長期,比如說2歲的孩子就開始有了自我覺察,三四歲的孩子手部的小肌肉群開始發達,開始學習扣鈕扣、系鞋帶、學會自己穿衣服,做一些精細的動作。但是我們的家長為了愛孩子或者為了怕麻煩覺得他做不了,怕耽誤時間就全部給包辦了。孩子成了一個機械的接受者,沒有機會成長,更不用說生活自理,其實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他成長發育的需求和規定性的內容。我們知道三翻六坐七八爬就是說三個月翻身,六個月坐起來,七八個月會爬,這些都是自然成長規律性的需求。可是我們家長由于不懂都給包辦代替,所以這樣的孩子導致他們不會動手,不會自理生活,導致他們手眼不協調,手腦不協調,孩子不會干活,這是一個極大的缺失。
近年來,我們幫助的孩子有的16歲還是家長在幫著系鞋帶,孩子就只會上學,從來都沒有做過家務,他們一動手就笨手笨腳,一做事情手腳不協調。很多孩子在處理心結以后,繼續在這里進行成長,讓他多動手,多干活,使他們手眼協調,讓孩子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孩子不是包辦代替出來的,孩子是需要使用出來的,越用越靈光。所以父母的代替包辦導致孩子后天融入不了社會,什么也做不好。那么他們自己則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做,還會導致抑郁。
父母方面的第八個原因是: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不關心孩子其他方面的情感體驗。
我們知道童年應該是一個豐富多彩最幸福快樂的時光,而不少孩子們的童年是缺失這一塊的。他們除了成為一個學習機器,家長什么都不讓他們參與,只要求孩子把學習管好就行了,每天只關注孩子是否學習,是否考好,是否做作業。每天學習時間占滿了孩子的童年,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為什么非要去玩,去體驗,去和同伴接觸,去過應有的歡樂的童年生活。這也是個社會原因,也是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導致的。目前的考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種教育方式以及社會就業的壓力導致家長們為了孩子有個能生存而美好的未來,覺得學習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他們只關注孩子的學習,不關注孩子今天在學校是否開心和老師的互動是否順暢和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否良好和父母的關系是否和諧,父母是否給了孩子內心的溫暖,導致孩子情感的需求,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們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不斷的報班,不斷的上學。其實父母們不知道這樣剝奪了孩子童年需求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的成長經歷。比如說和同伴相處,在一起交流玩耍,都可以促進孩子的身心成長。所以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不管孩子其他方面的情感體驗,這也是發病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們主要是分析了父母方面的兩個原因,分別是代替包辦和家長過于關注孩子學習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希望今天的講解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們,共同探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