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有很深的影響,那么具體會有哪些影響?
最近我有點關于家庭對于一個人財富觀念的影響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首先談談我的家庭。我的父親是一名人民教師,數學老師。因此從我父親這邊,我從小理解的金錢是從政府發配的,財富是靠老爸一毛錢兩毛錢省下來的。往后踏上社會打工或者工作時,心里有個跟工資對比的數字就是老爸在學校的薪水。
我的母親做過很多工作,代課老師、針織廠工人、超市服務員等。從我母親的教育里,金錢是老板發的。因此拿了人家老板的錢,就一定要盡心盡力為老板工作,不要對不起老板。
老媽也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所以我記得圣經里說,富人進天堂比駱駝進針眼還難。盡管我不相信天國里的財富,但是隱隱覺得金錢似乎不是什么好東西。
于是乎,踏上社會后,我仍然缺乏對于金錢的渴望與關注。但是又對它們充滿困惑。盡管學生時代有讀過政治課本里關于商品的價值是人類無差別勞動的成果之類的概念,但僅僅是作為考試背誦的材料。
今年一大半的時間都沒有上班,有時間去思考與閱讀。破解了很多之前的迷思,才恍然明白那些簡單得不值一提的“常識”。簡單的講,財富就是你用心創造出來有價值的東西,也許是一首歌,也許是一把小板凳。當這些有價值的東西,發生交換,就變成金錢。
只是曾經的世界,很多的金錢與財富的累積并非靠創造,而是偷竊、掠奪。因此才給金錢帶來不好的名聲。但是在如今一個可以自由創造,以及保護個人財產的社會里,為人們創造越大的價值,獲得越多的金錢則無可厚非。
小時候,我們總會看到政治正確的故事或電影里,父母、老師語重心長的對小朋友說,長大了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現在回頭想想,這句老掉牙的話,樸實卻意義深遠。
我們為了在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就是應當去做對社會有用的事,時髦的話講就是去滿足需求。(不過有時候我們會理解錯誤何為“有用”,忽視了那些看似“無用”的事)
“滿足需求創造價值以創造財富”,如此簡單的道理,我需要等到二十多歲了才明白。估計遠遠落后于那些從小就對生意耳濡目染的小朋友吧。
由此我又聯想到,這就是一種認知上的差異。
我有時候在想,產品經理既不會畫圖,也不會代碼,那么他存在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呢?是掌握方法嗎?掌握流程嗎?熟悉各種app嗎?
最后我想到傅盛說過的一句話,“認知差距是互聯網唯一的壁壘。”
人和人之間是沒有本質差別的,就算別人有很好的履歷,我也能超過,任何人本質的差別來自于認知的差別,只要能突破思維障礙和思維邊界,就能夠變成不一樣的人。
所以我想,產品經理真正的價值在于對認知的調整上。不管是對產品的認知、市場的認知、團隊的認知,甚至對于自己人生意義的認知,都是產品經理很獨特且重要的競爭力。
上面的講到了“滿足需求創造價值”的認知,再回到家庭教育的話題上,我認為僅這點認知對于教育孩子仍然不夠。
很多家長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以后才能找份好工作賺很多錢”。但我想不應該往這方面強調,只需要讓孩子明白以后要做個“有用”的人就夠了。剩下的關鍵便是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當一個孩子步入社會找工作,或者想創業時,有三個要素可以考慮,分別是“我喜歡的”“我能做的”“可以賺錢的(即人們需要的)”。
后面兩點似乎不難,“我不能做的”但是“喜歡且能賺錢的”,努力去提高做的能力就好。“我喜歡且能做的”但是“不賺錢”,想辦法去讓它可以賺錢就好。
在生活中遇到的更多人,困惑的是第一點,也就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么。
而那些越早發現自己所熱愛的東西的人,則省下猶豫徘徊的時間,遠遠的走在前方。
其實這個世界這么繽紛多彩,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有機會做到卓越與成功。只是并非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命中的工作”,然后腳踏實地的走下去。一方面也許跟心猿意馬、社會浮躁有關,但另一方面我相信是跟大家在小時候缺乏對興趣挖掘與引導導致。而成年后,就失去那份單純的發現樂趣的心,被更多外界的事物迷亂了雙眼。
最后在回到產品經理的話題,除了對世界、財富等方面的認知外,產品經理還應該具有“我喜歡的”激情,早點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提高能力,創造價值,收獲財富。
(兩天前想寫的文章,再拖拉就到明年了。睡前看到兩天前九有好寶里的聊天,于是搬出電腦敲完這篇文章。還是要保持寫寫文字的習慣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