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第一章節標題是《社交紅利時代開啟》。作者分了三個小節來說明:信任背書,媒介重組與權力再分配,分享力。
=====我也根據作者的章節來做段落的劃分=====
一、信任背書
作者通過兩個案例引出信任背書的概念。這兩個案例,一個是通過微博分享鐘表的品牌信息與新款資訊,一個是通過微信平臺分享公司部分禮品設計圖片。并提煉出了幾個關鍵信息詞:時間延續、細心互動、專業、品牌。再細看這四個關鍵詞,就會發現,這些信息都在指向信任的建立。
1、信任的力量
信息被用戶通過各種方式匯聚到這些社交網絡中,又以各種自然的方式被分發出去。細微的分享動作正在改變當下的互聯網。
大部分社交網絡都是基于信任機制而建。社交網絡,包括微博、微信、QQ空間,實際上在做的是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發生在每一個溝通、對話中的信任,匯聚在了一起。
從信息本身看,微博上雖然僅限140字,但發布信息者個人的專業、情感、價值、判斷、喜好、歷史等關鍵要素,會依附在這條信息之上,流動在好友(關系鏈)中。看到信息的人也會將自己對該人的信任,及專業、情感、價值、判斷、喜好、歷史等做出回應,并傳遞下去。信任在這個傳導鏈條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整個社交網絡中最關鍵的因素。因為信任,被用戶不斷分享到社交網絡中的信息,才會給來源網站和應用產生回流點擊、下載注冊、購買等諸多轉化行為。當這些轉化和細微的分享一樣,被匯聚在一起時,我們便可見龐大的社交紅利。
2、社交已成為基礎能力
這個沒什么說的,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而現在的社交網絡已成為創業者及現有企業一種可供利用的基礎工具,明星企業崛起的速度與規模更令人矚目。新興應用崛起可能只有短短數周,而他們所需做的,僅僅是鼓勵用戶把感興趣的內容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而已。
3、無處不在的差異
表面上看,分享到社交網絡已然成為許多網站、應用的標配,但運用好壞卻程度不同。
用戶是否信賴他所看見的,這是個看不見的因素,也就是這個因素左右了社交網絡中無數結果的走向。
二、媒介重組與權力再分配
作者開篇就拿2013年315晚會來開涮,央視炮轟蘋果公司,明星何潤東、鄭淵潔在內的大V賬號也在微博上發布了質疑蘋果售后政策不公的疑問,但觀眾完全不買賬。央視的遭遇反映出了媒體的現狀,在社交網絡不斷壯大的今天,過去的媒介權威不斷遭受挑戰。
微博與微信的雙雙崛起,使得公眾參與的門檻極大降低,每個人的帳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自媒體”帳號。自媒體帳號的極大豐富,帶來輿論評價聲音的極大豐富,繼而帶來傳播形式與獲取方式的變化,推動媒介改變與媒介權力再分配。
現在所處的社交時代里,任何一個單向媒體都無法滿足公眾對于信息的渴求,哪怕它過去是權威的代名詞。
變遷剛剛開始
作者先說了內容的變遷,如,視頻網站Youtube崛起前后,就讓許多身處新聞現場的普通人成為“撰寫/拍攝”報道的核心。隨后又說了閱讀習慣的變遷,在微信、微博、QQ空間等各類社交網絡上,人們更加依賴閱讀好友們推薦的文章與鏈接,尤其是他們發出的關于新鮮好玩事物的信息。獲取資訊的渠道和行為方式的改變,為現有媒介帶來了麻煩,致使傳統平面媒體在過去的2013年中遭遇了更大的變局,許多知名媒體開始并刊、調整部門等,知名家電企業海爾也公開聲明中斷投放硬廣。
變化背后折射出媒介權力的變遷,即人們不再依賴過去的權威媒體。媒介權力的遷移速度超過過去任何一個時代。
這種變遷源于好友關系鏈及依附在其上的信任,不再是對“專家”和媒介身份的盲目崇拜。央視“3·15”晚會風波即為例證之一。
三、分享力
作者又通過兩個案例來引出話題,這兩個案例分別是啪啪和唱吧,它們都很及時的采用了社交網絡的方式將好內容分享出去。
1、珍貴而又稀少的“分享”
事實上,發生在社交網絡中的一切現象和效應,都要被歸結到“分享”這個數據中來。

從上圖可以看出,只有強大的分享力,才能帶來強大的擴散力,才能帶來強大的轉化力。
分享”同樣促使我們回歸去思考:如何重新聚焦在提供優質的服務本身?是的,不管是好玩還是有用,推動用戶分享、進入產品和服務的關鍵依然是能夠帶來價值。
2、分享力與擴散力
分享力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服務的過程中,有多大意愿分享、發布一條信息到自己所在的社交網絡中去。
擴散力是指一條信息進入社交網絡,進入該用戶的朋友圈子后,自然產生的轉發、評論等擴散行為的能力。
當信息實現流動和擴散后,則是合作伙伴們都追求的訂單轉化、注冊轉化、下載轉化等,可以將之稱為“轉化力”。
在這里,作者用一系列問題幫助理解“分享力”和“擴散力”兩種能力,實際上,這也是企業最為關心,追問最多的普遍性問題:用戶為什么愿意將一條信息分享給好友?為什么愿意討論某一款應用,而對同類應用置若罔聞?為什么這條信息脫離了始發者圈子,仍能在更大的人群中像病毒一樣爆發?為什么同樣兩款類似應用,用戶分享出了相同數量的信息,從社交網絡中獲得的紅利卻天差地別?
在這些追問中可以看出:檢驗產品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用戶愿不愿意談論自己。
如果細看,我們能夠發現,兩種力的提取都指向三個關鍵:信息如何描述會打動人群?用戶愿意將這條內容推薦到多少好友面前?引發了什么量級的轉發討論?我們分別稱之為“信息” “關系鏈” “互動”。
3、社交紅利獲取公式
將推動信息分享及傳播的分享力與擴散力,融入這三個原點,提煉出一個簡明公式:
收益(社交紅利)=信息×關系鏈×互動
在這個公式組合中,值得優化的切入點是:
·信息像肉。
·關系鏈似骨。
·互動則像血液一樣造成流動。
因此,這個公式也可以凝練成一句話:“讓信息在關系鏈中流動”,或者 “讓人們討論你”。
4、建立一套分享體系或文化
對于實操中的企業而言,謀求建立一套持續、穩定、有效的分享體系/文化,則是在這個理解上可以采取的策略。
5、關注核心指標
構建一套持續、穩定、有效的分享體系/文化,也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觀察體系。
在分享所引發的龐大紅利中,最核心的動作是“分享”本身,因此,聚焦于關注用戶的真實分享行為,以及由此引發的真實互動(轉發、評論),是值得關注的指標。
6、數據失真
在構建持續、穩定、有效的分享體系/文化背后,不應將對核心指標的關注單純變成KPI。它們只被用來觀測和衡量,而不是作為業績考核,恰恰還應從這些指標出發,去倒推優化自己的產品、運營、服務環節中的各種細微體驗。對于社交紅利的獲得,關鍵就在如何推動真實的用戶以他自己的方式分享到自己所在的社交網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