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記錄一些歷史人物以及孔子周游列國時碰到的隱士。
第一章孔子講殷朝有三個仁人: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沒有給自己或弟子這么高的評價,仁人。據(jù)載,孔子的先祖與微子是兄弟,是宋國第二位君主。孔子是殷湯后裔。
第二章講魯國賢人的柳下惠,直道而事人。柳下惠為典獄官,多次被罷免。卻一直呆在魯國,沒有離開。他說直道而事人,哪里都可能被罷官,若枉道而事人,何必離開父母之邦。
第三章講齊景公當年對待孔子,雖然欣賞孔子才干,但由于齊國內(nèi)部諸多問題,不能擺平,包括晏子等人阻止孔子在齊國為官,齊景公只能推說自己老了,不能用孔子了。再加上齊國有人要害孔子,孔子不得不離開齊國。
第四章講后來魯國因為有孔子執(zhí)政之后,形勢蒸蒸日上,一片大好,齊國就使用反間計,離間魯國君臣,送女樂和寶馬給魯國,遭孔子反對,但是季桓子和國君接受了,迷聽女樂,多日不上朝。孔子受排擠。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不得不離開,帶弟子們周游列國。這讓齊國詭計得逞了。
第五章講孔子經(jīng)過楚國,遇到楚國狂人接輿,孔子想跟他說說話,而接輿卻快步走開了。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第六章講孔子派子路問路,遇到隱士長沮、桀溺,只勸子路與他們一起避世,得不到他們的幫助。孔子慨然說:鳥獸是不可與同群,我不跟人群在一起能與誰相處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用參與改革了。孔子反對出世,棄人間事物于不顧。
第七章講子路有一天走到后面,竟遇到一個隱士,還熱情招待他吃飯住宿。
第八章記錄七個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對他們進行簡要的評論,各有特點。孔子自己主張行中庸之道,無可無不可。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第九章講魯國八位樂師各奔東西。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說明堂堂禮樂之國魯國也是禮崩樂壞了。
第十章記錄周公以前叮囑過魯公的話,要重視使用人才,無求全責備。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第十一章記錄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駉。有關(guān)這八人的具體的歷史記載則無。
本篇主要記錄一些歷史人物以及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碰到的隱士。可以按時間先后來安排本篇的順序,通過時間線索來貫穿全文。可以孔子為分界線,孔子之前的人物分為第一部分,與孔子同時代的人物為第二部分。具體章節(jié)調(diào)整如下:
18 微子
一、孔子之前的人物
18-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10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18-11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駉。
18-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18-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二、孔子同代的人物
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8-4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8-5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8-7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9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原文如下:
18 微子
18-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8-4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8-5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18-6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8-7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18-9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18-10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18-11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