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哲學課,樊杰老師提出了一個話題“人性”,有同學認為人性本善,孔子有性善論,認為人皆有善端;有人支持洛克的“白板說”,認為人生來就是一塊白板,通過經驗的途徑,心靈才有了觀念;而我支持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荀子認為不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會有食色、喜怒、好色、利欲等情緒欲望,人性本來是丑惡的,基督教有說生來就有“原罪”,所以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偽”。
?兒童生來是自私的,占據母親的乳頭不肯撒手,直到吃多了嘔吐,長大到四五歲會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想占為己有,蠻橫無理,直到他們接受教育,開始慢慢社會化,成為一個遵守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的合格公民,但即使這樣也按捺不住惡的本性,這世上有多少人是偽善的?當然了,你也可以說有一些人是偽惡的,所以我們說這世上還是“好人比壞人多”,綜上,我都覺得性本惡,畢竟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本源。
?那么究竟,本源真的是惡的嘛?如若本源是惡的,世間的第一份善從何而來呢?又如何能夠化性起偽?顯然人性本源中必須有善,才能夠被教化,再綜上,人性有惡且有善,也就是說性有惡也有善,而非本惡或者本善。
?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我們知道善惡相生,即善惡是相對的,那么究竟有沒有絕對的善和絕對的惡呢?答案是有!
?接下來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武警官兵擊斃了劫持人質的劫匪,這一行為是惡的嘛?也許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正義的,為了保護人質不得已做出的行為,這算不上是惡,但是,即使這是正義的,這也只是一種正義的惡,若是所有正義都能被稱為善,那么又會有多少人打著正義的旗號去做惡?至少一名武警必須知道殺人就是惡的,才會在用槍的時候再三思考,而不是為了“正義”而輕易開槍,會思考是否有比擊斃更好的方式。
?曾經我們討論一個“相對”的價值觀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一顆樹長得筆直,相對于木匠來說它是有用的,所以它被砍了,相對于自己來說,它死了,無用了!一個歪脖子樹可能能存活得更久,這種“相對”的價值觀,如果沒有一個主線來支撐,就會令人很迷茫,我認為所謂主線,即人生的意義,梁曉聲說過人生的意義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純粹的自我感受;一部分是愛自己和被自己所愛的人的感受;還有一部分是社會和更多,有時甚至是千千萬萬別人的感受。倘若,一個人以自己的感受作為人生意義的重中之重,最終他收獲到的一定極少,但是若是自我意義缺少過多,即使對于社會和世人他是高尚而無私的,他也是可憐的。不論是做一棵樹還是做一個人,我們都要有自己側重點,個人利益向社會利益服從,在不損害社會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這也是對社會的另一個貢獻,同樣的一定程度上,服從社會利益,也是提升個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