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麥克斯韋小妖怪
這恐怕是一篇不太“正確”的文章。
——哦,說不定也只有過去的我是獨獨這么覺得罷了。
從什么時候起應該教給一個孩子,這個社會的殘酷性?
我是看了最近很火的那個北京“名小學”霸凌事件的新聞,才聯想起這個吊詭的命題。必須承認,我的聯想源自于我的焦慮。
怎樣是好的教育呢?我們天天講給孩子的繪本似乎展現了一份答卷——知書達理,尊重謙讓,善良真誠,以理服人。如果有某個小朋友欺負人,我就跟他講道理,其他的小朋友們會來幫助我,身邊的大人會來贊同我,好人天經地義有好報。
沒有哪一本繪本會把真實的人性傾軋畫給孩子看——蠻橫的人偏偏屢屢得逞,善良老實的被氣成了抑郁癥,只要無關利益的,旁觀者總是默不作聲,被寄希望維持正義的呢?心想的卻是怎么息事寧人。
我作為一個“好脾氣“的人生活了三十年,而今終于能在心里說服了自己——什么溫良恭儉讓,一邊兒去吧。
沒有人知道讓這個想法最終壓倒了自己,對我來說有多么難。或者說這個栽跟頭吃教訓的過程,對我來說是多難受。
我從小是在“遇事謙讓”的教導下長大的,正所謂寬容是最大的美德,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宰相肚里能撐船。生活中要多說謝謝和對不起,遇到沖突要首先反省自己有沒有原因。
尤其不愿意爭執吵架,好似一種天性,覺得和睦是最好的,吵鬧是低級的,不開心了背后說人?那更應是不齒的事情啊。我從小很喜歡看書,仁義禮智信,忍一時海闊天空嘛。
這些道理對不對?都對。有沒有用?呵呵。
許多我們小時候從教科書里學來的“道理”,其實都需要想三番。忍一時并不會海闊天空,只是把負面情緒壓進了積蓄能量的火藥桶。或者說,所謂海闊天空只是人際關系的外在表現罷了,對于忍耐者的內心,恰恰是相反的。
犧牲自我感受的溫柔和謙讓,除了暫時滿足“人際關系良好”的心理需求以外,不會帶給人任何的意義。但這所謂的“人際關系良好“,其實也是并不存在的。我們總以為謙讓會換來將心比心,可現實是只會培養出自詡聰明的侵犯者罷了。除非把自己的情緒和思維徹底“閹割”,否則總有一天情緒的能量會爆發出來,把關系良好的表象炸得一點不剩。
許多所謂的“美德”,在過去封建社會也不過是掌握話語權的人們用來控制別人的工具罷了——否則我的高人一等如何能師出有名呢?越是口口聲聲用修養和道德來要求他人的,內心越是暗奉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才是硬道理,趁著你被道德綁架,趕緊占據有利地形啊。
要知道在復雜人際關系爭斗的心理環境下長大的人,對于人與人之間的忍讓并不認為這是好意,只會認為是示弱。
長大以后再翻翻歷史書,君子就算心里坦蕩蕩,真跟小人斗起來,總免不了是吃虧受折辱的。人類社會有它的殘酷性,你就看眼前那個明擺著是被欺負了的孩子,還有許多人說著“為什么不欺負別人就來欺負你”之類的風涼話呢。這世上有許多人,就算對一個不到十歲的孩童都如此冷漠,就無怪乎善良這個詞也被他們在內心里嗤笑著約等于軟弱了。
所以我的孩子,你是一個對情緒感知很敏銳的人。你要知道,習慣于隱忍和體諒的人,往往都是情緒觸覺敏感的。正因為對他人情緒的觀察很細致,才會自覺地預判對方的心理感受,從而格外留意自己的言行。我即使吃過虧,也不希望你將來秉持叢林法則來待人處世,所以我還是要跟你說,體諒他人、注意言行是對的。
可是孩子,不要把他人的感受凌駕于自己的感受之上。人生中不要害怕沖突。你終歸會明白,沖突是生活的必修課,那些該吵的架,最終也是免不了的。如果你一直溫順,那么別人根本不會意識到你的發作是因為你忍耐了太久太多。別人不會明白你一旦開了口就是全豁出去,后路也不留。別人更不會明白因為和睦對于你是如此重要,所以當你連表面和氣也放棄的時候,問題其實多么嚴重。更不用說得再糟糕一點,要是一個人連豁出去都不敢,那就全部完蛋。
人的天性里有一種東西,說得好聽些叫做習慣性的心理預期,說得不好聽叫做欺軟怕硬。一個向來忍讓溫和的人,久而久之人們會覺得你理應如此,哪天你忍無可忍發作了,大家還覺得你不可理喻。而一個并不那么友善的人呢,因為人們習慣了他的強勢,所以不論是出于怕沖突也好怕麻煩也好,通常會自覺地避免試探他的底線。哪一天偶爾體諒了一下別人,大家反而覺得“他其實對我還是很好的嘛”,莫名地感動了起來——其實斯德哥爾摩綜合征不也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孩子,你要從與每個人相識的第一刻起,就勇敢堅定地豎立起自己的底線和邊界才行——不論使用何種方式。
要從一開始就學會拒絕,學會說不。別人的開心不是你的義務。
小孩子的世界看似單純,其實是把人的天性放大的。童年世界的善可以多么地干凈純粹,童年世界的惡就能多么地失控。此次京城小學的事件,真相如何也罷,霸凌的事件,卻是實實在在地每天都在發生。我看了看知乎上關于此事的討論貼,幾乎每一篇答案都講了一個真實故事。再回憶了一下自己的童年所見,長期亂搶亂扔同學物品只被老師當做“有點調皮”的、組成小團體孤立某個人的、給人起羞辱外號然后喊叫嬉笑的,身邊這些現象還真是一樣都沒少。
外力向來難以指望,內在的氣場就更為重要。
做一名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美則美矣,被磚頭瓦片砸碎了,也不過是幾個人看兩眼,嘆口氣罷了。只有練成了金剛鉆,露了鋒芒反被贊嘆,那才當真是叫座又叫好呢。
最重要的是,管他誰是誰叫不叫好,我自己要活得自信、坦蕩又開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