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的今天,1933年3月4日的承德,迎來了128名日本鬼子,日軍兵不血刃占領熱河省會。史稱熱河事變,或者叫熱河抗戰。
近兩年,郭靖宇導演拍了幾部關于熱河抗戰的電視劇,都是百姓抗戰的故事。
從官方的抗戰看,從熱河開戰到承德淪陷,前后僅僅12天!用學者胡適的話說,這簡直是“摧枯拉朽的崩潰”!
熱河抗戰位于“九一八”和長城抗戰之間,長城抗戰成就了29軍和大刀隊的威名,熱河抗戰讓大家認識了張學良的無能和湯玉麟的無恥。
承德,古稱熱河,是連接東北、華北的樞紐,溝通關內外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滿清王朝在這里修建避暑山莊而控制塞外,“左通遼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1928年建熱河省,曾轄承德市和圍場、隆化、豐寧、灤平、平泉、青龍、興隆、承德、朝陽、北票、建平、建昌、凌源、寧城、赤峰、烏丹16縣;敖漢、喀喇沁、翁牛特、喀喇沁左4旗。總面積19萬平方千米。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省建制,承德市劃歸河北省。
抗戰時期的熱河,名義上歸民國政府管轄,實際上是東北易幟后的軍閥、張作霖大帥的結拜兄弟湯玉麟掌管。
東三省淪陷后,熱河已成為北有關東軍,南有駐守華北的中國軍隊的中間緩沖地帶,“一二八”淞滬抗戰以后,日本大力扶持偽滿,把熱河納入偽滿,誘降湯玉麟,湯被張學良嚴令禁止投降,蔣汪政權寄希望于國聯和西方列強調停失敗,改變了不抵抗政策,但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命令張學良全盤負責熱河軍事而南京政府全力第四次“剿共”,全國高喊抗戰救亡保衛熱河,熱河就成了全國關注的焦點。
1932年,獲悉暗通日本,蔣介石命令張學良撤換湯玉麟,但張小個子的猶豫、擔心和容忍,加之東北軍對日本人呈現抗戰不能退避不敢的矛盾彷徨狀態,出現了預想到的惡果。
雖然2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至北平,與包括張學良、宋哲元等27名將領一起發表“保衛”熱河通電,但一切都無濟于事。
1933年2月21日,熱河大戰拉開。日本兵先后攻取了北票、朝陽、平泉,直奔承德,身為熱河最高統帥,湯玉麟不但不督師迎戰,反而在戰事的最緊要關頭,截留軍用汽車和東北熱河后援協會的汽車240余輛,向天津租界搶運他的私產,造成前線彈藥運輸困難。張學良氣得大罵湯玉麟誤國,卻也只能臨時雇傭人力車運送炮彈至古北口,再轉熱河。
萬福麟當時指揮的東北軍有5個旅、3個炮兵團,兵力并不算單薄。但在北票、朝陽陷落后,他面臨腹背受敵的險境,為保存實力,在沒有得到總指揮部命令的情況下,就率部撤至喜峰口。已到達赤峰的雜牌軍孫殿英部,向前一步就可以投入戰斗,卻下令扎營,觀望不前。張廷樞的第12旅開到古北口,也是一聽到槍聲就收住了腳步,再不敢貿然前進。
不過這個孫殿英,就是那個炸慈禧墓的東陵大盜,在赤峰縣還是堅決抗戰,誓與赤峰共存亡,打了好些天才在縣長的要求下突圍,有一點英雄氣概。
3月3日,日軍兵臨承德城下。張作相身邊除了幾名衛士和幾個文職參謀人員以外,兵將全無。他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口吸旱煙,一邊吸一邊流淚。身邊人請示怎么辦,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閉著眼等死,最后,副官衛士把他強拖上汽車,逃到兒子張廷樞那里,才算撿回一條命。而那個把所有家私都已轉運完畢的湯玉麟,剛看見日本鬼子的影,就慌忙帶著衛隊棄城逃往灤平。 3月4日上午10時,日軍第8師團先頭部隊128名騎兵沒放一槍一彈,就占領了熱河省會承德。
事物也是一分為二,后來這個湯二虎,幾次拒絕了日本人出山的要求,反倒配合吉洪昌進行了抗日。
3月9日,蔣在保定車站當面要求張學良辭職,11日,張學良通電下野,引咎辭職。
這個張小個子,以考察為國跑到意大利,當時少帥是和于鳳至、趙四小姐一起去的。
張學良老年時吹噓自己當年和墨索里尼的女兒有一腿,但是那個女人是為高官丈夫推銷軍用物資而已,而張小個子為了獲得其芳心,據說買了意大利的三架飛機,不過自己倒是沒有派到用場。
熱河抗戰,聲勢浩大,失敗迅速,對日本人來說,就相當于一場演習。主要原因在于軍閥以地盤和保存實力為主,而民眾根本不支持湯玉麟的部隊。
關鍵在于其統治痛惡已極,其部隊號稱左手長槍右手煙槍,虛報軍餉導致名義4萬人實際2萬人,麾下多有臨陣投敵之官長,甚至日本人進入承德很多老百姓還是歡迎的,一是因為痛恨湯二虎,二是當時配合日本人進犯的還有蒙古兵,日本人宣稱滿蒙合作,大概當時承德百姓對當時的滿洲國也不太明白怎么回事。
抗戰,長久的抗戰,才是凝聚國人的一根繩。
熱河抗戰的主力是義勇軍,也是后來國歌誕生的契機。
有關資料選自張氏帥府博物館編《走進大帥府走近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