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篇章:我摯愛的父親母親
賜我肉身,傳我本領,養我長大,盼我平安,愿我成才,望我成家者——爹娘。
我的出生與諸位不同,1994年正是國家施行計劃生育政策高壓期間,即便如此,父親母親頂著巨大的壓力,保住了我的生命,也為我在滾滾紅塵歷練提供了機會。
也因此,與旁人對于父母之情相比,我對親身父母更為深厚,因為我們親子之間不僅僅是養育之恩,更有救命之情。
感父母之艱難,歲月蹉跎;體雙親之不易,生活苦楚。
好在,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在大形勢下,我們這個小家也隨著國家的富強而變的越來越好。
2024年的春節業已過去,在家的時光總是那么快樂,也總是那么迅速,時間真的不禁過。對于我的父親母親,我也有諸多話要說。可能我們農村人沒有城市人那般善于表達愛意,甚至我與父親母親之間的擁抱也幾乎沒有過,更不可能說出那句“爸爸,我愛您”“媽媽,我愛您”。即便如此,我與父母之間的愛絲毫未減,甚至是厚重的。
父親篇:
我的父親兄弟姐妹五個,他男丁排行老二,所以上有大哥大姐,下有弟弟妹妹,身處中不溜的位置,可想而知家庭地位一般般。再加上爺爺的管教方式簡單粗暴,經常動輒出手揍孩子。所以,父親的家庭童年里有爺爺毒打的陰影。
也正因為如此,他深知動手打孩子,孩子的痛苦體會。所以,我跟姐姐的童年,父親是從來沒有動過手打我們的。因為父親通過嚇唬就能鎮得住我,至于姐姐,父親一向是寵愛有加的,很少批評,更別說動手了,肯定沒有的。
父親是典型的老農民,他從小不愛學習,常常在課堂上呼呼睡覺。就這樣一位沒甚文化的人,竟然酷愛戲曲豫劇,有些選段他張口就來,記憶驚人。并且呢,父親的口才一向不錯,他幽默詼諧的話語總是能夠令旁人開懷大笑,十分的隨和討喜。用現代化講父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社牛,不論走到哪里,名聲打的極響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一位富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人,雖然一輩子賣勞力賺錢養家,但是精神富足,行正坐直。并且,父親還是一位重視孝道的人。
今天晚上吃完飯跟父親開視頻聊起這個話題(父親剛剛在縣醫院做微創手術住院一周,期間我與姐姐守護照顧),我便問父親,評價一下我跟姐姐對他住院期間照顧的表現。父親表示極為滿意,還說了這是一百一的(當地土話:一百一表示最高規格),很少有子女做到我們這樣子。我就跟父親舉例,正因為父親是一位孝順老人的人(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父親小心侍奉,不敢怠慢,常常以爺爺奶奶為主,盡心盡責),再加上平日里對姥姥的孝敬(我覺得父親是我見過的,最最最合格且孝順的姑爺),這種不言而喻,言傳身教的作風,也深深影響了我跟姐姐。因為父親是一個孝順老人的人,那我們必然也要十分孝順他了,這是一種正向循環。我是這么對父親說的:“您對老人好,我們對您好,這也便成了咱們的家風了。”父親表示認同,的確是這個道理兒。
每年冬天回家,因為老家沒有暖氣供暖設備,唯一取暖設備就是燒火爐子。當我一回家,父親就把我屋子里的火爐子燒的很旺,火爐子都燒紅了,以保證屋子里的溫度。家里起夜上廁所需要去院子外面的旱廁,由于很冷,所以父親每天夜里都會把便桶提到我門口外邊。朋友們,我都30歲了,老父親對于我的愛還是如此純粹,我焉能不感恩和幸福乎?【請大家不要吐槽,我其實可以自己燒火,也可以自己提便桶,不是我懶惰,是父親的愛包裹了我。】
父親的愛深沉如山,雖不語但厚重,我很愛他。
母親篇:
我的母親家里兄弟姐妹三個,她上有大哥,二哥,排行老幺,實際上是娘家的千金公主。聽母親講,她二十出頭的如花年紀便嫁給了父親,從此后,再無青春,全是圍著姐姐跟我的生活轉。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母親因為受過窮,深知生活不易,所以一向節儉,甚至是有些摳門。她與旁的母親也迥然不同,母親的教育方式極為個性。舉個簡單例子,對于其他母親而言,通常是零食和小吃不斷吧,一般都是這樣。而我跟姐姐小時候,母親極少給我們買零食,甚至母親跟父親外出不在家,我們都是自己做飯熱飯,而從不留錢。我記憶尤深的一件事,是我在村里上二年級,因為特別想要零花錢,母親便讓我飯后刷了碗,這才賞賜給我兩毛錢(朋友們,真的是兩毛錢,那天錢到手后,是我覺得最快樂的時刻),我拿著兩毛錢,屁顛兒屁顛兒的去上學了。
也正因為母親的苛刻,所以我跟姐姐與旁人不同,養成了不亂花錢,不亂買零食的習慣。也就是現在長大了,自己掙錢了,多少會消費買點吃的,但是杜絕隨便亂花錢或者是提前透支消費。如此看來,母親的教育是睿智的。
別人家的母親都是子女回家了,口頭上叫著“羔兒長,羔兒短”(當地土話:可理解為寶貝兒),我的母親:“王八羔子 回來了?”。簡直了,很有意思。
別的母親接著就是做好多好吃的,廚藝倍兒棒。很多人對于自己母親的印象就是母親的飯菜。可我們的母親大人從來與旁的母親不同,甚至是獨具特色。我的母親大人,廚藝之一般,不可言語之。她老人家的面點十分普通,發面不是堿大就是堿小,每次蒸的菜包或者饅頭還不許我跟父親說不好吃。哈哈哈!并且,她尤為愛吃餃子,甚至餡兒是白菜的,噼里啪啦的就做好了,速度之快令人驚訝,我跟父親卻不怎么愛吃水餃。我愛吃粉條,母親不愛吃,所以每次大鍋菜里面很少粉條。哈哈哈哈哈哈哈~ ?怎么樣?我的母親與眾不同吧?好玩著呢。
這次回北京前(正好父親出院),母親說想提前回家給我做頓飯(父親,母親,我都在縣醫院陪父親來著,所以沒在家),她是想著現做一頓我愛吃的大鍋菜。還有最重要的是,年前買的排骨肉,被母親單獨留了出來,她說跟父親兩個人牙口不好吃不動,實際上是留給我的。我也得知母親的一番心意。我就順著母親的心了,中午吃飯的時候,干了一盆子大骨頭肉。母親說跟父親牙口不好,但是大骨頭肉都燉的軟爛脫骨了,基本上輕輕一抿就可以吃掉了,最后還是要留給我,汽車后備箱里母親恨不得讓我把家搬空,她提前給我買了一大堆的吃的喝的,讓我帶到北京。這沉甸甸的愛,我焉能視而不見?
母親實際上也是富有樂觀主義精神的,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與母親密不可分。在我幼時的無知時刻,母親的話語總是充滿了哲學,也為我的為人處事和品德素養提供了方向。比如說,我小時候經常思索人沒了是什么感覺,母親一語點破玄機,讓我心里豁然開朗。她說【人走如燈滅】,我頓時對于生命和人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索。母親的教育方式與父親也有差異,父親從不動手,但是母親絲毫不慣著我毛病,稍有頑皮,母親便動手修理我。我小時候犯懶,或者犯倔的時候,母親總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搞定我,并且打服我,我那時無奈之,也養成了勤快的好習慣。小時候做飯,洗碗,洗衣服,掃地,收拾家,都是母親的親手調理出來的,時至今日也保持如此習慣,這與母親對我日常點滴約束養成密不可分。雖然老母親沒有太多的知識和文化,但是其對于子女的教育算是成功的,及格的。
說到這里,講一個小插曲。在本次返京途中,與一位女乘客閑聊天,通過攀談,她的原生家庭有些瑕疵,然后同她分享我的父母親家庭。然后她覺得我對于家庭的粘性會令我婚后喪失準則,肯定影響與妻子的婚姻生活。實際上,對于她的結論,我是不敢茍同的。
先不說其他的,憑卻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之間的正常的原生家庭關系以及醇正的家風,就不會出現她所擔憂的問題。是,幾乎每一個原生家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問題。誠如我們家也會有一些問題,【父親一直戒不掉的煙、偶爾的犯倔;母親的碎嘴子、過渡節儉等等這些,其實都對我產生了深深的影響】,但是,不影響我們正常的家風和氛圍。
我們家是這樣,有時候我跟父親觀點一致,有時候我跟母親觀點一致,有時候父親母親統一戰線,極少有正兒八經理念不同而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印象里是沒有的。雖然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她們的原生家庭以及社會經歷都塑造了其本身高尚和尊貴收據以及開明的品格人性。并且,我們家一向是暢所欲言,開玩笑的時候一家人不亦樂乎。我出門在外,經常性的跟父親母親通話開視頻,嘮家常,一說就是個把小時那種。所以,我們家風是比較輕松和活躍的。實不相瞞,我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但不是一個言語上孝順的孩子,我常常跟父親母親爭吵,但是頂多幾句,完事之后也不隔心,還一如既往的愛著對方,這不正是表明是一種良性的家庭氛圍么?
至于過度的愚孝,那就更不存在了。。。
如果一個不曉得感恩父母,或者是父母親生病,子女不當回事,甚至都不帶著去看病拿藥的子女,其心可誅,其行可滅,其人可斃!
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婚前還是婚后,父親母親的厚重不會改變,我也會學著父親的樣子做一個好兒子,好姑爺,好父親,好丈夫。我更加會學著母親的樣子,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看透因果,旁觀人性,儉樸持家。
我愛我的父親和母親,真的,好愛好愛好愛。
森林2024年2月24日星期六 晚上22:28?于北京市朝陽區東二環朝陽門
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