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在標題上: 生存力=競爭力。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生存力呢? 就是要學會放手,培養孩子堅韌、勇敢、樂觀的品格,讓他成為能自食其力的人。
本書的作者是一個旅日十多年的臺灣媽媽。她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對中日不同文化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進行了對比和深入的思考。作者在書中以“培養生存能力”為主線,用一個個育兒故事從多個方面呈現了日本的教育精髓之一 ——重視培養孩子強大的生存能力。
書中說了很多觀點,例如上小學書不念都沒關系,只要晚上八點能睡覺就比較好?下雪的冬天,還穿短褲上學?溫度接近零下的嚴冬,小嬰兒不用穿襪子?寶寶發燒不用吃藥,還可以泡澡? 一連串的育兒沖擊,讓這位臺灣的媽媽重新開始思考:到底哪一種育兒方式會比較好?
我看完這本書的觀念就是,其實,父母只要有一個底線(就是孩子安全、健康),那么,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盡可能的讓孩子自己去摸索,父母不要太過于嬌慣孩子。日本人的培養孩子的方式,其實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不過我想,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同,家長可能需要在自己的環境下去思考,如何教育孩子能夠更好的讓她適應社會,讓她將來能夠獨立自主,真希望有一些中國的家長,能夠基于中國的國情寫一些如何讓孩子適應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