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題目,無思路
有了思路,沒素材
有了素材,不會寫
句子流暢,缺文采
結構整齊,無深度
大多數學生 一提起作文就是以上五種情況,而作文又不像數學,幾個公式一套一算成績就提高了,而是需要扎扎實實地去觀察,去寫,所以作文被譽為是最難提分的題型。
那么,你與作文寫得好的學霸距離有多遠呢?
一首詩的距離。但是,卻差了整個童年。
也就是說,如果在童年,會寫詩的孩子,往往以后的作文不會成為問題。
正如樹才在《寫詩真好玩》中,所說:“學習詩歌,是孩子學習使用漢字,開啟內心想象力的最佳方式。”而這就是作文的基本功。
樹才,是我國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法國教育騎士勛章獲得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他不僅出版了多部詩集和翻譯作品,還從2014年起開始給孩子們講詩歌。通過他對詩歌的研究,以及給孩子們開設的近百場的詩歌講座,他將給孩子講解如何寫詩的方法,整理為36節課,合并在《寫詩真好玩》中。每一課,通過帶孩子們了解一位詩人,閱讀分析其代表作,然后學習詩人的寫作方法。
為什么作文的童子功是寫詩?
兒童詩作家金波曾說:"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有時,孩子用稚嫩的語音,說了一句哲理短句,成人卻只是哈哈一笑,而這卻是孩子的創作。
我女兒今年4歲,最近她愛上和姥姥并排睡在沙發上,自然里面的空間小,會熱一點。
我女兒說:“里面,熱成熱狗;外面,凍成冰棍!”
姥姥哈哈一笑,說:“真有想象力!”
按照《寫詩真好玩》中樹才老師的講解來看,女兒這四句話,卻是一篇詩作。
四句話里,透著女兒的想象力,能把抽象的熱,想象成熱狗,把抽象的冷想象成冰棍,變抽象為具體化,卻不說透,這不就是詩嗎?
其實,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他們會用已學會的詞匯將想象表達出來,最重要的是,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是細致的,不受干擾的,因此,他們往往比大人能夠感知到更多細微的變化,并且能夠表達出來。
而現在很多作文培訓班,提倡模板、套路,將孩子們圈養在固定化中,從而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阻斷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失去了想象力和觀察力的作文,就如枯井一樣,了無生氣。
詩歌的語言是內斂跳躍的,同時又是長短交雜的。在初高中的作文評判標準中,有一項是“句式有變化”。長短句的交雜,就是句式最好的轉換,可以增強情感的表達。
學習寫詩,不僅是保護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還能夠學習句式的變換。
學習寫詩最好的年齡,是4歲到12歲,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最重,喜歡去觀察體驗生活。
因此,為了作文,也要在4到12歲期間,學習寫詩歌。
如何寫詩
“童年是詩歌的黃金時代”。
不錯過,才能有所獲。
1.詩就在日常生活中
有人認為,詩是一種高大上的玄妙。
其實,詩是一種藏在日子里的瑣碎。
正如樹才在書中所說:“詩,不用到別的地方去找,它就在我們的生活里,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每一件事里。”
小孩子對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是十分好奇的,他們愿意觀察,又愛問個“為什么”,在一看一問中,作詩的素材就來了。
老師常常說“寫作文,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什么是有心人呢?就是你對周遭的一切充滿好奇,而不是“習慣了”。
成年人喪失了寫詩的能力,就從每一句脫口而出的“習慣了”開始的。
所以,成年人的笑點高,幸福點高,而感受力卻弱。而小孩子,卻會因不小心摔了一跤而大笑,也會因獎勵的一個五毛錢冰棍兒開心不已,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力特別強,也就容易捕捉到生活提供的素材。
早晨的媽媽是海豚,
調皮可愛蹦蹦跳跳。
中午的媽媽是鯨魚,
慢慢吞吞行動遲緩。
夜里的媽媽是海星!
一動也不動!
這首《媽媽是海洋生物》的小詩的作者是一個五歲半的孩子,運用比喻句,將媽媽早中晚的狀態,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了。這就是日常生活中媽媽的樣子,小孩子捕捉到了,然后和自己頭腦中熟悉的動物聯系到一起,便組成了一首詩。
成年世界的規則,擊碎了好奇心,不敢去描述,而小孩子卻不怕,勇敢地表達著自己看到的東西。
2.解釋不清的矛盾就是詩
孩子的世界中,有太多的為什么,還有一些怎么也解釋不清,就像矛盾。
彼此是對立的,卻也是依存的,盡管小孩子不懂得哲學上的辯證法,可是他們的小眼睛,卻能夠捕捉到矛盾間的轉換。
一支臺燈,
被打開,
一切光明了,
只有窗外
卻黑。
一支臺燈,
被關上,
一切漆黑了,
只有窗外
卻亮。
這首《一支臺燈》的作者是一個9歲的孩子。臺燈的一開一關,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而孩子卻捕捉到了黑暗與光明之間的轉換,它以慢鏡頭的方式呈現了開關的狀態,留下讀者的是開與關、h黑暗與光明之間的矛盾,所帶了的反思。
正如樹才在書中所說:“在一首詩中,把互相矛盾的東西放到一起,可以產生一種強烈的力量。”
在初中語文作文中,常常出現的以母愛為主題的作文,其一種寫法正是利用了矛盾的關系。
如何凸顯出母愛的力量,那么先寫母親的各種嘮叨與嚴厲,而這份嚴厲中是“望子成龍”的愛。
除了以上兩種方法外,書中還講到了一些寫詩的方法:
對比是直擊心靈的利劍
想象是添彩的畫筆
改變句式結構,出詩意
利用動詞,增畫面感
......
其實,讀了《寫詩真好玩》后,會發現,與其說是樹才用36節課在教孩子們寫詩,不如說,是在釋放孩子們的天性。
詩是孩子們和語言的游戲。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