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前,一時興起,連續熬夜把《瑯琊榜》追完了!
然后后悔至今!
看前我一直以為“梅長酥(蘇)”是稻香村新暢銷的一種點心,(我不會被他的粉絲用粉拳捶死吧?)
我以好多年不看電視了,電視其實是偶爾看看影碟用的,國產連續劇近兩年想到的完整看了的兩部《我們結婚吧》和《甄嬛傳》,《瑯琊榜》是第三部。
說心理話《瑯琊榜》確實算得上是國產連續劇里的良心之作,把觀眾當人看。
我就是被上面這句話騙的,才點燈熬油得看完了這部長達54集的大部頭。
可是,問題是不是出在我們對國產連續劇的要求太低了!把觀眾當人看,不侮辱觀眾的智商,所有演員都很兢兢業業,這些就夠了嗎?
這部號稱“東方的基督山伯爵”,真的實至名歸,角色一出場就自帶光環,第一集演完了基本就可以猜到結局了,每句話說前都滲三秒鐘,雖說古人都之乎者也,可是真得好浪費時間啊,感覺好多角色每次說話前的空白時間加一起都夠兩集,就不能剪得緊湊些。梅山慘案是全劇的重點,多少次回顧都是處理成3G動畫片,來來回回幾個看不清的畫面外帶偏色,我老以為是屏幕壞掉了。所有的情節都一幕幕鋪出來,觀眾的腦子真是一點都不用動啊,真省。
這就是我想吐槽的重點,國產劇目前的最好水平就是把事平鋪直敘的講清楚,中間抖幾個小包袱就算有懸念了,至于看到開頭就猜到結局有什么問題嗎?難道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還能反過來不成?
就這就能拍個50多集,趕上美劇這是五個季。
看看《權力的游戲》前五個季涵蓋了多少豐富的內容,取了多少外景,做了多少服裝,出場了多少角色,做了多少特技,情節曲折復雜交錯,不要說全劇,就是哪一集你開頭猜到結果了?
是的,這是美劇的叫好又叫座的杰作,投資大,做工精,但真正的區別不在這里。
比如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老外,從來沒見過餃子,沒吃過餃子,好奇吸引他來,他想了解餃子餡兒是怎么來的?你能想到的餃子餡有哪些種?面粉是如何變成面團的?餃子皮是怎么變成圓形的?餃子餡是怎么變到餃子皮里面的?餃子做熟有幾種方法?如何煮餃子才能熟得恰到好處不至于生吃或改喝片湯?餃子有幾種蘸料該如何選擇?
這個故事如果拍國產劇,基本就是會細致地從擇菜(也許是買菜)開始,會有一個餃子專家,詳細地介紹成餃每一步的過程,然后用高清攝像機各個角度展示全過程,每一集再附上主餃(角)的感慨感言若干,最后煮熟了把餃子吃掉,喝面湯,原湯化原食。劇終!只要細節詳細認真,基本就可算是經典了。或者得到忠于原著的最高評價。
如果同樣的故事,換成拍美劇,基本就是真心話大冒險全來了,主角真得要每一關自己闖啦,這每一步都不會告訴他,他要自己猜,然后自己試,看看你能把這個餃子弄成啥樣?中間還會有若干匪夷所思的情節,比如包餃子的和賣韭菜的看對眼了,私奔了!比如搟面杖里找到藏寶圖了,比如餃子經論證是韓國人發明的,沒中國人啥事,導致民間抗議等等,劇外更是高潮迭起,狗血不斷,什么編劇改行不干了,主角胖得變形了沒法演下一季了,總之,你要能猜出他想干什么他就能死給你看,不侮辱你,而是挑戰你的智商,當然,挑戰了你還是猜不出來,那就繼續侮辱你的智商。最后,所有觀眾的傻呵呵地問,下一季,下一季,啥時開始啊?!
國產劇是詳細展示,被動參觀,是做展覽
美劇是參與扮演,比試挑戰,是做游戲!
國產劇現在越來越不好做了,你的最高要求不過是忠于原著,我直接看原著不行嗎?
美劇沒法忠于原著,因為原著在編劇的腦子里,他還沒想好怎么玩呢?你最好保佑他身體健康,別在大結局前翹辮子!
看美劇是要消耗很多腦細胞的,國產劇一點不用,但這些腦細胞平時也用不上,你還為他省,觀眾能樂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