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嘛呢?”夜晚,老友相問。
“看電視,織毛衣!”
“長本事了,你啥時候會織毛衣了?”
我能告訴他一直都會嗎?織毛衣就是我們的童子功。
就像手工補補丁、縫襪子、納鞋底、踩縫紉機、耪地除草一樣,這些都是我少年時期就已經學會的本事,有的還一直在用,有的早已棄置多年。
這得感謝媽媽。她什么都會,我們就跟著什么都學。有的是受到鼓勵的技藝,比如補補丁、縫襪子,有的卻得偷偷摸摸的,比如織毛衣、踩縫紉機。為啥呢?說來也簡單,縫縫補補那是在幫著家里減輕負擔,可是織毛衣需要毛線,踩縫紉機一不留神可能會把針犇折了,這都是要付出高額成本的。
可是,小孩子的心性是什么?越讓干啥越懶得干,越被禁止心里越癢癢。我和大姐當然也不例外。
織毛衣就是一例。
我們積極地自制毛衣針,用木棍、用竹簽子磨,雖然麻煩,可比“李白鐵杵磨成針”容易多了!然后,到處搜羅家里收藏的各種廢線,零頭碎腦的,一段一段的接起來。顏色是不拘的,那年頭,有就不錯了,干嘛還那么挑剔啊。
織啥呢,首選就是褲腰帶,二三指寬,長長的一條。平針、正反針、疙瘩針都行。不高興了,拆了重織,織的好了,到處顯擺。
為啥不織點有用的?比如圍脖、手套、坎肩、毛衣……廢話!有線的話,誰不想織個成品顯擺一下?穿著自己織的毛衣,圍著自己織的圍巾,我的天吶,那不美瘋了。
況且,老媽從來不給我們這個機會,看到我們擺愣毛衣針,立刻撂下臉呵斥我們:“天天變著法的玩!誰用你們學這個?有那功夫看會書去!”嘖嘖,這些話,老媽您咋不在我們耪地除草洗衣服的時候說呢?
所以,等到長的很大了,結婚了,我也一直只會織毛衣片,會織圍巾,高難度的一概不會。后來,在老媽的指導下,慢慢摸索著給老公織毛衣,難點就在學習織毛衣身之外的領子袖子肩膀這些犄角旮旯的部位,但是第一件毛衣到底還是把兩個袖子織的一肥一瘦,第一條毛褲也是一腿長一腿短。
后來,技藝到底也沒提高多少,因為,沒人再穿手工織的毛衣毛褲啦,大家都買著穿,我也樂的自在。
可是,閨女長大了,突然迷上了手工織的東西。她的迷和我們小時候的迷不一樣,我們迷的是自己動手干的過程,她迷的是我做出成品來她到處顯擺:“瞧瞧,這圍巾是我媽給我織的!”
我被迫著開始重拾這些童子功。實在忘記了,就上網查,看圖、看視頻,自己拆了織織了拆反復實驗。反正,黑白兩條圍巾都很得姑娘歡心。
今年,閨女的要求提高了,前些日子甩給一張毛衣的圖片:“媽,這毛衣網上賣1200,太坑了,你給我織一個吧!”我一看,的確好看,值這個價,正面的花紋是復古的麻花和菱形塊。這真織下來老娘的手指頭還不得斷幾根啊?
可是,說不會多丟人啊!又是一輪看圖看視頻,還關注了無數個巧手編織類的公眾號,反復對比、揣摩,最后得出結論:簡單啊!所謂的麻花不就是平針加扭針嗎?菱形塊也是平針走斜字唄,每行扭一針也就齊活啦。
說干就干,算好了針數,自己研究設計出花樣搭配,開始動手。但是,到底還是經驗不足,兩組一對的麻花辮中間沒留出兩行過度針,結果兩行麻花小編子竟然結合在一起,變異成了倒心型的鎖骨鏈。哈哈哈,這就是敗中取勝的大膽創新啊。
當然,這個只是我拆過兩遍的半成品,下面還需不需要拆,拆到哪個部位,這都是說不準的事。目前,我想研究一下,有沒有從下往上拆的辦法,要是有就太好了,因為最下面的菱形塊和上面的不太一樣,并且在我持續不斷的織啊織的努力下,當下毛衣已經分了袖,就快收領子了,可是卻真心覺得把毛衣身織的實在太長了(在本圖的基礎上更長),如果可以,真想拿把剪刀從第一個菱形塊頂端齊頭剪下來一截。
可以嗎?如果剪,大概下面就得用花布包一下,這屬于另一種技藝了。可是,想一想,效果大概會變得很奇怪了。
像這樣嗎?還不錯的樣子,只是下面多幾層紗,姑娘會接受嗎?
等著吧,看最后的最后,有童子功傍身的我,能給我家姑娘變出個啥來。
是的。今夜,我不讀書、不寫字,只悶頭窩在溫暖的燈光里,做一枚安靜、閑適的“織女”。一針一針,連綴出小女人溫柔居家的感覺。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