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沒有辦法轉換成智慧
今天看李欣頻老師的書,看蔣勛老師的書,里面共同提到說現在的人太喜歡拿來主義了。
看到好的視頻就喜歡說,你拷給我吧;看到別人在看書就喜歡問,能不能給我列一個書單;看到別人的觀點好就喜歡想,那我也copy一下……但是這些別人的東西,拷貝到了你的硬盤里,放到了你的書架上,寫到了你的文章里,這些東西就變成了你的嗎?不是的,如果不去讓它們變成自己的東西,那它們就永遠是別人的知識,而無法成為我們自己的智慧。
少去問是什么,多去問為什么,然后學會自己去尋找答案。
二、一切都在商品化
最近上映的電影《悟空傳》改編自同名小說《悟空傳》,作者感慨說,但是他寫《悟空傳》的時候,只是因為閑來無事,每天自己在網上寫的東西,結果沒想到就成功了。而現在的網絡小說呢?要求日更,要求字數,成為了文字的堆砌,沒有了質感,更少了純粹對文字的熱愛。
是呀,一切都在商品化,商品化的東西容易變了味,容易讓人反感,容易變得不純粹。知識變現的時代,大家都在焦慮自己什么時候也能商品化。
今天有個小伙伴問我說,看到沈陽行動派活動做的很好,能不能給我一點建議,我該怎么做活動呢?
我問她說,你想做什么樣的活動呢?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活動呢?
她說想做讀書會,因為好多人都在做。
我挺驚訝的,勸她說,你的自我介紹里面寫你擅長的是畫畫和設計呀,更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為什么要做讀書會呢?
她說,那我該怎么辦,我想成為一個組織者,而不想停留在一個參與者。
我幫她分析了一下,想要成為組織者就要有影響力,那么怎么做才能有影響力呢?就是要把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先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先做事才有故事,產品打磨好了,自然容易成為爆款。大家都想要樹立個人品牌,都想嘗試變現,但是我們更應該問問自己,我真的準備好了嗎?很多我們看到的牛人都是積累了很久才成為牛人的,不要急,我們慢慢來。
三、人真的應該常常在鏡子中面對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你上一次照鏡子是什么時候呢?有沒有好好的看過自己呢?是不是對自己都很陌生呢?那真是太可怕了,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不知道自己會有什么可能!
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呢?
給學生上成長發展指導課的時候,我給學生講MBTI、講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我曾試圖用這些工具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后來給學生做心理團體輔導,用了游戲力的技術,讓學生在游戲中認知自我;再后來去助課“致成長”的課程,知道了可以用舞動治療的方法去幫助別人認知自我。
所以,在辦公室里設置咨詢坊和輔導室又有什么用呢,哪個學生會跑過來說,老師你給我把把脈,看看我有沒有病呢?也許以后的咨詢可以更多樣一些,更有趣一點,把學生內心深處的東西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