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振委會推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今日清明。
按照祖制,我們家提前一天上墳。這個家,是指我的娘家。娘家在村里是大家族,據說是一個曾高祖,傳到父親那輩,有弟兄六個,兩兩相親。
雖然已經出了五服,但大家處得很好,一家有事,六家人一起出動。隨著每家散枝開花,家族人數越來越多。在我奶奶去世時,孝子賢孫排了足足二里地。
清明上墳,原來是六家人一起,先上官墳,再一家一家轉。由于各家的墳地相距較遠,上完墳基本上一早上就過去了。從去年開始,有人挑戰祖制,要求上完官墳就解散,自家墳自己上。
老家還有一個習俗,清明節女人不上官墳,尤其是嫁出去的姑娘。我們家四個女孩,無男丁,父親讓二姐招了上門女婿,二姐的兒子就是我家的根,每年跟著上官墳。他若回不來,也由二姐代替。不論如何,我和大姐、小妹是不能上官墳的。
族長于五日前在家族群里發了通知,3日早上七點官墳地頭集合。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在五點半前就起床出發。
早上五點半準時出發,天色尚早,晨曦微露,路上車稀人少。我們緊趕慢趕。還是遲到了兩分鐘。幾位堂哥帶領大幫子侄站在地頭等候。其中,有一位幾十年未露面的侄子專程從省城趕回來,還有兩個嫂子,因家里男丁外出未歸,自己前來頂替。
我和大姐姐把外甥送到,就準備掉頭回家。堂哥問:你們不去?我笑著說:規定不準女子到墳前,我們就不去了。他們齊笑。
在一家早餐店吃了飯,等了幾分鐘,外甥上完官墳回來,一起去給父親上墳。
父親的墳在我家的責任田里。他老人家在這片地里辛苦勞作幾十年,朝出晚歸,種過小麥、西瓜、玉米、紅薯、杏樹、蘋果等等,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腳印,都有他灑下的汗滴。他去世后,我們把他葬在這里,守著他珍愛的土地,看春種秋收。
現在這片地有村人租種,一年兩季。此時,剛返青的冬小麥正攢足了勁往上竄,青翠欲滴。雖有清明“踏青”之說,但又何忍落足?
我們從旁邊的空地繞行至墳前,把紙錢、元寶等祭祀品放好,因為父親喜歡生前喝酒,大姐還帶了一瓶好酒。我一邊給父親燒紙錢,一邊給父親念叨:您外孫五一結婚,給您說一聲,也讓您高興高興……
上完墳,在地頭看到一間精致的小房,這是父親當年蓋的看瓜房,如今人去房空。站在房前,依稀看到父親披著衣衫忙碌的身影,不由心酸。
不由想起《人世間》里的一句話:
如果最親的人去世了, 最初你不會那么痛,因為你緩不過來, 反而最難過的是在之后的時光里, 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想起他時, 看見他曾經愛吃的美食, 用過的杯子,鼻子一酸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