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空杯心態
我想說,只有我們內心想改變的人才會改變,當我們內心不想改變時,任何人也幫不了我們。
謙虛是內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嘴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鬼腳七《做自己》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很多人都會強調需要時刻保持謙虛,有空杯心態,但是實際情況我們做的如何呢?七哥在文中列舉了一個才子找老和尚拜訪學大道理的故事,結果老和尚好幾個月都只是叫才子砍柴挑水,才子覺得老和尚不肯交他就要走,然后和尚送才子走的時候在涼亭給才子倒茶,結果杯子滿了還再倒,茶就倒不進去了,老和尚告訴才子人也是如此。
這個故事講得挺有意思,我反復看了幾遍,感興趣的可以看下七哥的原文。七哥在文中總結:當杯子裝滿水,我們說這是水;當杯子裝滿茶,我們說這是茶;當杯子裝滿酒,我們說這是酒;只有當杯子什么都不裝,我們才說這是杯子。我們自己內心裝滿了什么,我們就是什么。當我們內心充滿追逐金錢、追逐名利、追逐成功時,我們就迷失了自己。我們的心里能倒空一點嗎?很多人是希望來學習,愿望特別好,但心里總是裝了很多東西,然后什么也沒有學到,最后還義憤填膺地說,別人不教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有時候特別浮躁,也很功利。
關于空杯心態確實挺有意思,我還想到電視里經常有情節是少林寺練功,結果老師傅一直就要徒弟挑水上山或者一直扎馬步的類似劇情,也有些徒弟像學武覺得沒教個一招一式的啥也沒有學到;但是實際上可能是太急于求成,并非是個虔誠的學習心態。類似的例子其實也還有很多,比如職場有很多小事也有蠻多人不愿意做,覺得小事不符合他的能力,而往往能做好“大事”的人卻是那些把一件件小事做好的人。還有我們現在看文章寫文章標題也必須要寫的足夠吸引眼球,不然可能都沒有看的欲望,這個也許也是“杯子的水太滿”的緣故。
關于自省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聽到各種抱怨,包括我自己,比如“公司太摳了,部門團建費這么少怎么玩”,“報銷太麻煩了吧,提個報銷真是不容易”,“公司都是些什么人,就會指指點點,屁都不會”。那么到底誰是公司呢?
鬼腳七在文章《兩個故事》中,列舉了一個報銷的例子,正常內部的報銷流程是需要內網買的機票,但是他有個同事外網買的還便宜些,這樣其實公司個人都是省錢的,但是財務報銷的時候說需要提供截圖證明。然后鬼腳七就比較生氣,給財務的老大和老板都發了個郵件,說太固守流程了,公司不信任員工,如何按員工信任公司?結果他老板批評了他,還問了他一句:誰是公司?
七哥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誰是公司?公司是誰?馬云是公司?HR是公司?財務是公司?有時候,我們抱怨公司不好,其實是在抱怨某一項制度。有時候我們抱怨公司氛圍不好,是在抱怨我們的老板。有時候我們抱怨公司不好,是在抱怨周圍的同事。
公司實際就是我們的上級,我們的平級,我們的下級,各種各樣角色組成的團隊,團隊中每個人發揮自己的能量,最后組成了公司的制度、文化、業績等。所以在抱怨公司的時候也許應該想想公司是誰?公司是我們嗎?我們是公司的一份子嗎?公司應該怎樣是不是應該變成我們應該怎么樣呢?很多人都喜歡說有團隊精神,這是不是也是團隊精神的體現呢?
放在更大的角度上看,還有個很相似的情況是,我們經常會提到各種抱怨中國的聲音:“中國人的素質太差了,各種不遵守交通規則,亂丟垃圾,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中國真是不夠硬,各種國家挑釁都是嚴正申明,直接打啊”,“中國人就是崇洋媚外,對外國人就像個寶,點頭哈腰的,對中國人就很冷漠”。那么誰又是中國呢?
七哥引用了一句北大畢業禮上學長的致辭: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關于時間管理
我們每個人都有時間,都有24 小時,以后不要再說自己太忙沒時間:心在哪里,時間就在哪里。——鬼腳七《做自己》
很多人都覺得時間很寶貴,需要珍惜時間,做好時間管理。那么到底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呢?《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在要事第一的介紹中對比了幾種時間管理理論,將時間管理理論分為四代:第一代理論著重利用便條與備忘錄,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第二代理論強調行事歷與日程表,反映出時間管理已注意到規劃未來的重要。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也就是依據輕重緩急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再逐日訂定實現目標的計劃,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加以分配,爭取最高的效率。第四代理論從根本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于時間管理,而在于個人管理。與其著重于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
而七哥在文中也提到是借鑒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方法,做了簡化:每個角色最多列三四件最重要的事情,一周完成就好了。這個方法大家可以考慮借鑒看看。
關于如何提問
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我們解決不了就會求助他人,但是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問的問題你比較容易理解答復,而有些人問的問題你甚至有打人的沖動。有些人在問問題的時候存在思想懶惰,喜歡拿來主義,能夠稍微動動腦子的問題也喜歡問人;有些人問問題的方式方法又不太好,描述問題不清晰,講問題半天才弄清楚要問啥,結果浪費了大家的時間;還有些人問的對象都搞錯,結果可想而知了。
那么如何提問才是正確的方式?提問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七哥在文中覺得如果想好自己應該如何提問,其實已經得到了答案的一半。另外也在文中提供了一些提問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 原則一:提問之前,盡量自己找答案。可能問的時間用來自己思考解決方法,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也避免了對別人的打擾。
- 原則二:直截了當的提問,特別是通過通訊工具提問的情況下,不用一頓客套寒暄,直奔主題節省時間。
- 原則三:理性描述事實,不要夾雜個人感情和非理性判斷。
- 原則四:精確描述問題,詳細描述背景情況,最好是考慮到回答的人可能關心或者問哪些點,盡量做詳細的說明。
- 原則五:找準提問對象,找到確實能夠回答你問題的人進行提問。
關于細節
在細節處理上很多人的習慣也不太好,七哥在文中列舉了一個報名活動的例子,他們需要用戶填申請,但是然后他們進行篩選,但是他們挑選試用用戶時,發現有些朋友做事的習慣不好,七哥在活動中明確說明要提供旺旺號、郵箱和試用理由。但很多人申請時提交的信息不全,沒提供郵箱,還有人分多條微信發給他。這類申請只能被他直接忽略掉。一個人的能力,體現在一些小的事情上。就像大家做寶貝詳情頁描述一樣,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別人。
關于興趣
什么是興趣?七哥以大人和小孩玩游戲對比發現,大人玩游戲,特看重結果,時刻想的是輸了還是贏了;而小孩真的是在玩,他們是在享受這個過程,至于結果如何,小孩不太關心。有意思的是,看重游戲過程的,有很多樂趣,看重游戲結果的就有很多煩惱。人越長大,越看重結果。很多人說工作是一場游戲,生活是一場游戲,生命也是一場游戲。
曾經我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個關于興趣的比較有意思的觀點:興趣來源于全情地投入。或許就是七哥所描述的意思。
關于自媒體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自媒體,雖然我只是當做寫博客,不過也是個人品牌。品牌的建設,需要時間。自媒體人,你到底能走多遠?能堅持一年的自媒體人,絕對是鳳毛麟角;能堅持10 年的自媒體人,是個偉大的人。我就試著堅持10 年看看。偉大的事情,開始是靠興趣,最后是靠堅持。——鬼腳七《做自己》
做自媒體的門檻其實很低,但是想要做好自媒體,這個并非易事,除了興趣,還需要不斷地堅持。
關于人生
七哥還在書中分享了兩個比較有意思的觀點:
活著的目的是什么?稻盛和夫說:“不斷地修煉,讓自己有一個更崇高的靈魂去迎接死亡。”稻盛和夫是在用生命來修煉靈魂。
世界上賺錢的事情只有兩件:一件是滿足人的欲望;一件是解決人的痛苦。(劉清源老師的新浪微博:@藥王廟)
寫于之后:本篇文章是筆者讀了鬼腳七的《做自己》后的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書中有很多觀點和示例非常發人深省,本文限于篇幅與水平,只能描繪其萬一,非常建議大家去讀下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