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把4月27日的晨間日記改了下發在公眾號,用“鄭重”的態度對待時間,反饋有好友壞。好的是有一個“鐵粉”贊賞并留言,說喜歡看我寫的感悟;有新結識的朋友鼓勵并提出建議;還有一個很敬重的長輩贊賞支持。但是也有不好的反饋,比如,我老公說:你能不能寫點負能量的東西啊?不要總是寫正能量,而且這個主題你已經寫過很多次了!
話雖然不好聽,但是卻戳中了我的痛點。公眾號寫了一年多,更多的是偏重感悟的東西,自己倒是寫得很爽。搜集生活中的點滴感悟,發泄一下情緒,更多的時候是為了給自己鼓鼓勁兒,因為內心的能量不夠強大,說白了還是一個借力的過程——寫出來,得到認可,一時很爽,然后掉入庸常生活,然后再寫,然后再爽一下……周而復始,這個過程就像是打雞血。但是認知并沒有得到升級,所寫的內容也在原地打轉,時間一長,寫過的主題再次出現是必然的事。
這讓我想到了《知識管理》一書中的一篇文章,《教聰明人學會學習》(克里斯 阿吉里斯)。文中提到,我們總是有“戒備性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無論個人對學習的熱情有多高,這就像帶有隱含缺陷的計算機程序一樣,運行結果和設計目的恰恰相反。因為戒備性思維鼓勵人們堅持自己的假設、推理和結論,并避免對其進行真正獨立的、客觀的檢查。由于造成戒備性思維的原因從來沒有被真正檢查過,所以它成了一個絕對不允許沖突觀點滲透進來的閉環,結果只能是自我封閉,拒絕改變。
所以,當聽到老公對我文章的評價后,我先是有些懊惱,但是很快就意識到,我這是“戒備性思維”在作祟,所以決定寫晨間日記。通過寫的過程,幫助自己認清問題;通過審視自身對待批評和建議的思維方式,以新的、更有效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打破學習的障礙。
接下來要做的是什么呢?目前能想到的是虛心接受建議,有效閱讀、勤于思考、勤于反思和總結,運用好“卡片大法”,提升認知,就一個主題寫稍微深入一點的東西。從一千字,到一萬字,再到十萬字,一步一個腳印來。
貌似又成“正能量”了,沒辦法,可能最近“雞血”打得還有點多吧!
還是不說了,默默去寫一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