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熔爐》中說:“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
然而,我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一直在“被改變”,不一樣的只是你不懂和你懂得。
當你主動想改變,一定是現在過得很失敗吧。
先講2個小故事。
(文末有年入百萬掙錢指南,請一定看到最后哦~)
01
1985年,國家出臺鼓勵出國、支持留學的方針,一場史無前例的出國熱潮席卷全國。
而以俞敏洪為原型的電影人物“成東青”,就是做著“美國夢”的其中一個。
在美國駐北京總領館的門口,總是擠滿了申請簽證的年輕人。身在其中的成東青已經被拒絕了三次。
大學畢業留校任教的他,無時無刻不在為心中的“美國夢”努力攢錢。
當時,他每個月工資是120元人民幣。按照匯率,美國大學四年的學費,他要工作222年才能賺夠。
無奈,他只有想方設法地賺錢。
他積極給主任孩子補習英語,卻只換得一盤餃子,沒有一分錢。
他在外私自授課,異常辛苦,卻被學校予以開除教職處分。
歷經磨難的他,用自己的故事給北大學生上了“最后一課”。
這一次,他沒有照本宣科,同學們也沒有昏昏欲睡。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講課風格開始發生巨大轉變。
離開校園后的他,拉上好友王陽,一起籌辦培訓班。
成東青的自嘲式幽默法,王陽的好萊塢式電影教學法,受到眾多學生的喜愛。
而因為出國熱,他們招收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在此期間,他也漸漸把自己的“美國夢”調整為“中國夢”:開辦培訓學校,為更多想要學英語、出國留學的同學提供幫助。
后來的結果,你們都知道了。
新東方很成功,俞敏洪也很勵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02
我有一個同學的表哥大維,在武漢當大學老師,今年年初,他默默開始籌劃自己的“第二事業”。
要說原因,有兩個:
1、工資太低。
基本工資+崗位津貼+課時費+科研獎,每月5800元,算上年終獎,年薪一共八萬多。
大維今年32歲,當老師5年了,住的房子是父母出的首付,每月需要還貸五千多,加上去年年底,寶寶剛出生,養孩子的壓力瞬間來襲,他迫不得已要求發展。
2、喜歡教書育人,不愛寫論文評職稱。
大維在學校教的是計算機,因為非常喜歡編程,也很喜歡教育,所以很喜歡跟同學分享知識,對于講課也有一種天生的熱情,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但大學老師的職稱只與他的科研成果有關,教學漸漸變成了副業。所以,他十分痛苦,痛苦地決定改變。
那么大維,究竟干了什么呢?
他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在網上進行編程培訓,并分為初級班和中級班,每個班65課時,收費6000元,比市面上的培訓幾乎便宜了一半。
最重要的是,他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統一授課,并全天18個小時答疑。
除卻人力,幾乎零成本。
目前,他第二期的培訓課已經要接近尾聲了。
我們不妨把這兩個故事對比來看,或許能有一些感觸。
一、成功的追夢人,總是不約而同的配合時代的需要。
80年代,出國熱是時代趨勢。
參加托福考試的人逐年增多,1985年是8000人,1986為18000人,到了1989年,就超過了4萬人。
《人民日報》在1989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用數據證實了當年西方國家駐華大使館門口的“熱鬧場景”,當時我國在國外的留學人員已有七萬余人。在國內,還有更多的人或抓緊攻讀外語、籌資出國,或翹首等待簽證。
俞敏洪在此也經歷社會變革,青春散場,愛情破滅,開除教職等眾多被打擊的事情,現實幾乎要壓倒一切。
但是,失敗過后,他緊抓時代機遇,開始下海,創辦英語培訓。
當然,整個創業過程艱辛又多磨難,就像馮侖說的那樣,那個時代的民營企業家基本是:小姐心態,寡婦待遇,婦聯追求。
如今,我們回過頭看,俞敏洪的成功其實是被逼的,并且趕上了好時機。
2016年起,各大網絡直播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人人都是主播,成為直播行業的一大亮點。
追求多方面跨界成長,也成了時代給我們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90年代的下海潮,但海水已經逐漸淹沒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掉在水里你不會淹死,呆在水里才會。所以你必須一直游,不停的游,找到你的彼岸。
大維在社會浪潮和經濟壓力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被迫開啟自己的第二事業,雖然艱辛,也是希望。
二、透過現場看本質,和機遇一樣重要的,還有平臺和內容。
如果說,僅僅依靠機遇就可以成功,那未免太武斷。
表面上看,俞敏洪開辦的是英語培訓,但他其實并不是英語說的最好、最地道的。
而且,他吸引學生的方式不是英語本身,而是講課的方式。他用自己失敗的經歷教導學生什么是失敗,需要怎樣站起來,給學生灌心靈雞湯,激勵他們只要努力,一定會越來越好。
直到現在,俞敏洪一年還要舉辦180場勵志講座。這意味著,幾乎每隔一天,就會有一場他的講座。他說,這是他連接自己和學生的方式。
其實,這也是他在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幫助他們更好地思考、捋清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從而努力奮斗。
再看大維呢,他利用了很火的直播平臺,幾乎零成本的在堅守自己的“初心”,干自己喜歡的知識分享,從而實現自己的專業價值。
教育是什么?是教書,更是育人。不僅要教會學生專業所長,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利用專業所長,實現自我價值。
尼采說,眼界即邊界。
教師的“跨界生長”,其實就是無論環境如何改變,都始終走在教育的“正道”上。
究其本質,教育是為了幫助他人有更清晰明確的職業方向,從而實現更好的自我發展。
我們總是想改變別人,而拒絕改變自己。
可社會超乎想象的變化,讓我們危機感越來越重,當你主動想改變,一定是現在過得很失敗吧。
所以,只有勇敢行動,并積極尋求改變和發展,才有可能實現物質、精神雙豐收。
講真,現在擺在你面前的,就有一個絕佳機會。
然鵝,因為太稀缺、含金量太高,我們必須設置一個門檻:名額只有8個。
機會是什么?就是新錦成正在籌劃的“國際生涯發展系列課程”講師招募。
為什么說機會太稀缺?
一、“國際生涯發展系列課程”是由全球最大職業發展協會——美國生涯發展協會NCDA和新錦成聯合開發的。NCDA提供學術支持、教材編纂和證書認證,新錦成作為NCDA中國大陸唯一合作伙伴,負責課程研發。
NCDA:美國生涯發展協會,至今已有104年的歷史。
她是全球公認的最專業、最規范的生涯發展指導、生涯咨詢服務、以及生涯信息素材質量評估的領跑者。
自主研發CDP-CDA-CDI-CDM課程進階體系,并定期更新與迭代。
二、8位候選人確定后,將參加新錦成和NCDA組織的個人定制專項培訓,學習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了解如何幫助他人自我探索,并進行真實案例實踐等。當然,最重要的是教會你思考、規劃方法,真正深刻理解和掌握生涯規劃的方法和原理。
三、培訓及考核通過后,將獲得NCDA頒發的“CDI生涯發展教練”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并正式成為新錦成“國際生涯發展系列課程”的合作講師,收獲平臺和報酬的雙重福利!
這個機會,不僅難得一遇,更有后續源源不斷的報酬,毋庸置疑,它是絕對的稀缺和優質。
所以,相對應的我們只有8個名額,想報名的你,可以識別查看詳情。
但是你必須:
能堅持,我們不歡迎半途而廢的人;
有勇氣,敢于迎接挑戰,面對可能遭遇的種種困難。
想好了,只要你敢來,我們就歡迎。
一旦報名成功,你就再也不能當個普通人了。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