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是一本很精致的小書。內容是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2005年在肯揚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畢業典禮演講,也就是20多分鐘的視頻內容,讀完并沒有花太多時間,可讀完并不是一個結束,反而是一段并不輕松的思考,一份也不輕松的情緒的開始。
這個演講,從水的故事開始,說到信仰,說到自我意識,說到我們理所當然但并不自知的自我中心,說到我們每一個重復單調枯燥有麻木的每天成人生活。
它對我的觸動在于,我們每個人都一定能這本文字里讀到自己,讀到自己的煩躁,讀到自己的困惑,還有我們時不時可能會有的對生活的意義有所懷疑的思考。
1,信仰 ?▏為什么有人信上帝,有人不信?
作者說了一個關于信仰的故事。
在阿拉斯加的酒吧里,有個一個信徒和一個無神論者在爭論上帝是否存在。
無神論者說,我不相信上帝,也并非全無道理。他曾被困暴風雪中,并向上帝祈禱,大喊,“上帝呀,如果你真的存在就求求你,否則我就死在這里了?!?/i>
信徒很困惑,那你現在活得好好的,難道還不信?
無神論者說,“當然不信,我活下來是因為有兩個愛斯基摩人碰巧路過,引導我回到營地的方向?!?/i>
我在美國交流的時候休過一堂宗教課,叫“信仰與非信仰”。全課通篇就在討論有信仰的,不信仰的,懷疑論者對于同一個問題都是怎么爭辯的,以此來探尋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信仰的分歧。
我順著這個故事讀下去,發現,居然和當時我當時課程的結論是一樣一樣的。
作者說,兩個人若是擁有兩種不同的信仰模式,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從經歷中獲取意義,即使是一模一樣的經歷,他們也可能收獲完全不同的意義。所以,不同的價值認同,常常同時存在,沒有哪個絕對正確哪個絕對錯誤,而且,這兩者的看法的共存并不沖突。
簡單地說,信仰或者不信仰或者懷疑者的信仰差異,并不是純粹客觀因素造成的,都是各自思維的選擇,而這種思維的選擇來自于純主觀地從自身的經歷體會思維得到自己的結果。因為他們選擇要這么認為,然后他們眼中的整個世界都是自己信仰的證據支持。
所以,究竟有沒有上帝,并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認為。而我們如何認為的差異,并非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而是作者說的,“我們自然而然的自我中心意識?!?/b>
這種意識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內心深處,是我們出生起就存在的默認設置?!?/b>換句話說,你的行為,你的認知 ,你的選擇,你的一生都是基于你自身的思維情感和經歷。“即使他人的思維和情感以某種方式與你相交融,但你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才是最直接最迫切最真實的。”
所以,你以為的你的信仰,或許并不是你的選擇,很可能是你的“默認設置”的自帶結果。
2,自我中心的默認設置 ?▏為什么每次堵車排隊你都煩躁?
如果你說,好吧,就算信仰是默認設置是自帶結果,那又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就好像當時上那堂“信仰與非信仰”的課一樣,大家都會覺得,好吧,那又有什么用呢?當然是有的。因為這種“自我中心”的默認設置,不僅僅存在于信仰,信仰只是一個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發揮作用的例子。我們的生活里,每一天,每一刻,它都存在,只是我們并不曾意識到。
就像書的開篇,老魚問小魚,水里怎樣?小魚感到很困惑,“水是什么?”
我們的生活,大部分時候,也不是我們的選擇和思考的結果。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被這種“自我意識”牽引。
比如,堵車時、結賬排長隊時,你是不是很自然地煩躁不堪,覺得“凡此種種都是針對我,針對我的饑餓、疲憊和回家的欲望,并且,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恰好擋住了我的去路,這些擋路者都他媽的是誰???”
我們就是這樣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和生活的,我們甚至沒有做過任何選擇。
但,這并不表示,我們無法做出任何選擇,也不表示,我們不應該試著做出其他非默認設置的選擇。
比如,大部分人都暴躁的時候,總有些人就淡定,總有些人情緒很穩定,他們甚至早就為要排長隊等待做好了準備,他們把握著這碎片的時間給家人發條短信,和朋友確認約會,重新安排自己的日程表,或者記幾分鐘的英語單詞。或者,有些人就能在被激怒的時候,依舊保持冷靜從情緒中抽離出來,用理性地方式把問題解決掉。就是我們俗稱的大牛和情商高。
是啊,也總有人,不按照這些默認的模式走。
首先他們能夠感知“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有了憤怒的情緒,意識到自己的默認設置,意識到即使這一刻的情緒在說“見鬼全世界都在擋我的去路”,而情緒說的話并不是事實,這只是我們的默認設置對事實進行的解讀。先認出它,然后再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應對方式。
我們不用糾結著去苦惱或者事后懊悔,為什么我會這么煩躁,為什么我會這么沖動。因為這是我們的默認設置。我們無法擺脫它,它將伴我們一生,在每一個我們不曾可以去自我意識的時刻。我們只需要每一次,每一次想起的時候,每一次清醒的時候,試著去告訴自己,我還是可以有我的選擇。就像《自控力》里說那樣,“當你意識到,你并不能完全自控,你就擁有了可以自控的基礎”。這樣,我們才能逐漸逐漸,獲得更多的自由。
如果你做到了,那就像作者說的,你就學會了真正的思考。
“如果你真正學會了如何思考,如何關注,那么你就會明白,你還有其他的選擇。這也就是真正教育的自由,以及學會如何更好地適應的自由:你會有意識地決定什么有意義,什么沒有。由你來決定信仰什么。”
而這,也是作者認為的,教育的使命和價值。
3,教育的真正意義? ▏你來決定信仰什么
關乎于真正教育的真正價值,與成績無關,與學位無關,而在于一種自覺——意識到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必要的。這種自覺就隱藏在我們身邊平淡無奇的生活之中,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這就是水?!?/b>在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困難得難以想象。這也就印證了另一句陳詞濫調:你們的教育真的是一生的事業,而且始于現在。
這是作者的結尾。這也是他站在畢業典禮臺上,對著將畢業的學生們的寄語,也是作者認為的人文教育的真正意義。
然而讀到這里,我并沒有一種特別愉悅或者欣喜的心情,因為我們的教育,或者全世界的教育,都尚未能承擔起這份重任。當然,還有我們自己。在這漫長的人生中,我們都未必有把握說自己一定能承擔起保持自我知覺的重任。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有選擇,選擇去相信自己可以不停止地嘗試,嘗試斷地自我教育,嘗試擁有更多的自由和自我意識。我們的差別,就源于我們的選擇以及我們選擇的信仰。
書里說,“在成人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溝槽里其實并不存在什么有神論,也不存在什么游無所幸,人人皆是信仰,我們擁有的唯一選擇就是選擇去相信,去信仰什么。”
人生其實不長,你會選擇什么作為信仰?
PS: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的解讀,并不一定就是這本書真正或者全部想要表達的。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也讀一讀,或許,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