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開發中,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各個模塊相互引用,相互依賴,直觀表現就是引入了很多頭文件,很混亂,比如登錄
、收藏
、消息
模塊間的相互調用,這樣的代碼顯然不能符合 低耦合、高內聚、職責單一邏輯清晰
的代碼設計原則。
為此,我們可能需要使用一個 調度中心 去管理這些模塊,有了這個調度中心,每個模塊就不需要依賴其它模塊,不用導入其它模塊的頭文件了,只需要調度中心關心每個模塊的調度,其它模塊只需要關心怎么調用和調用后反饋的結果,這個調度中心就是 路由(Router), 這種設計模式也被稱為 中介者模式。
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我學習到的關于路由的知識:
- 路由是什么
- 路由和組件化的關系
- 業界常見的三種解決方案
- 總結
路由是什么
路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中轉站,輸入一條數據,然后按照內部的一定規則,處理這條數據,最后輸出特定格式的新數據。
1.網絡層
從網絡的角度來說,路由就是指路由器從一個接口收到數據包,根據數據路由包的目的地址進行定向并轉發到另一個接口的過程。
2.服務器端
從服務器角度來說,當接收到客戶端發來的 HTTP
請求時,會根據請求的URL
,來找到相應的映射函數,然后執行該函數,并將函數的返回值發送給客戶端。 在WEB
開發中,路由就是URL
到函數
的映射,在WEB
開發中,Route
是指根據URL
找到處理這個URL
的類
和函數
,Router
可以理解為一個容器,或者說是一種機制,它管理了一組Route
3.移動端
從移動端的角度來說,就是把URL
映射到相應的類
上,iOS中的路由不是僅僅做頁面跳轉的,只是用的最多的地方,主要是因為可以解耦頁面跳轉的邏輯,它可以中轉的不僅僅是 Controller
還可以是其它對象,比如 UIImage
...
路由和組件化的關系
路由是一個很好的解耦的方案,它可以為各個組件之間調用提供遍歷,沒有路由,組件化也是可以用的。
業界常見的三種解決方案
1.Url-scheme注冊(MGJRouter
)
iOS
系統中默認是支持 url scheme
方式的,例如可以在瀏覽器中輸入: weixin://
就可以打開微信應用。自然在APP
內部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實現組件之間的路由設計。
這種方式實現的原理是在APP
啟動的時候,或者是向以下實例中的每個模塊自己的load
方法里面注冊自己的斷鏈(url
),以及對外提供服務(Block
),通過url-scheme
標記好,然后維護在url-router
里面。 url-router
中保存了各個組件對應的url-scheme
,只要其它組件調用了 open url
的方法,url-router
就會去根據url
去查找對應的服務并執行,詳見demo。
1.1 URL的命名規范
遵循網上通用的 URI
(web service
模式的資源通用表示方式) 的格式,例如 appscheme://path
:ctd://home/scan
1.2 常見案例
1.2.1 JLRoutes git 上 star 最多的一個開源庫
本質可以理解為保存一個全局的map
,key
是url
,value
是對應存放的block數組
,url
和block
都會常駐在內存中,當打開一個url
時,GLRoutes
就可以遍歷這個全局的map
,通過url
來執行對應的block
。
1.2.2 routable-ios
1.2.3 HHRouter
1.2.4 MGJRouter
蘑菇街
的技術團隊開源的一個router
,特點是使用簡單方便,JLRoutes
的問題主要在于查找url
的實現不夠高效,通過遍歷而不是匹配。還有就是功能偏多。HHRouter
的url
查找是基于匹配,所以會更高效,MGJRouter
也是采用的這種方法,但它和viewcontroller
綁定地過于緊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靈活性。于是就有了 MGJrouter
, 從數據結構上看它和 HHRouter
是一樣的。
蘑菇街方案不好的地方:
URL注冊
對于實施組件化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拓展性和可維護性都降低;- 基于
Open-url
的方案的話,有一個致命缺陷:非常規對象無法參與本地組件間調度;但是可以通過傳遞parms
來解決,但是這個區分了遠程調用和本地調用的接口;- 模塊內部是否仍然需要使用
URL
去完成調度?是沒有必要的,為啥要復雜化?- 當組件多起來的時候,需要提供一個關乎
URL
和服務的對應表,并且需要開發人員對這樣一個表進行維護;- 這種方式需要在APP啟動時,每個組件需要到路由管理中心注冊自己的
URL
及服務,因此 內存中需要保存這樣一份表,當組件多起來以后就會出現一些內存的問題- 混淆了本地調用和遠程調用,它們的處理邏輯是不同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遠程調用通過一個中間層轉化成本地調用,如果把兩者混為一談,后期可能會出現無法區分業務的情況。比如對于組件無法響應的問題,遠程調用可能直接顯示一個
404頁面
,但是本地調用可能需要做其它處理。如果不加以區分,那么就無法完成這種業務要求。 遠程調用只能傳遞被序列化JSON
的數據,像UIImage
這樣非常規的對象是不行的,所以如果組件接口要考慮遠程調用,這里的參數與就不能是這類非常規對象
2.利用Runtime實現的target-action方式(CTMediator
)- 推薦
相較于url-scheme
的方式進行組件間的路由,runtime
的方式借助了OC運行時
的特征,實現了組件間服務的自動發現,無需注冊即可實現組件間的調用,因此,不管從維護性、可讀性、擴展性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完美的方案, 詳見demo。
原理:
傳統的
中介者模式
,這個中間件Mediator
會依賴其它組件,其它組件也會依賴mediator
, 但是能不能讓mediator
不在依賴組件
,各個組件之間不再依賴,組件間調用只依賴中間者mediator
?
casa 大神是這樣優化的:
利用target-action
的方式,創建一個taget
的類,里面定義了一些action
方法,這些方法的結果是返回一個controller
或其它object
,再給中間件CTMedator
添加一個分類方法,定義組件外部可調用的方法接口,內部實現方法perform:target:action
的方法,主要通過runtime
中的NSClassFromString
獲取target
類和NSSelectorFromString
獲取方法名,這樣就可以執行先去創建的target
類中的方法得到返回值,再通過分類中的方法傳值出去,完美解決~
3.protcol-class注冊
通過協議
和類
綁定,核心思想和代理傳值
是一樣的,遵循協議,實現協議中的方法,詳見demo。
主要思路
1、創建一個頭文件 CommonProtocol.h
,里面存放各個模塊提供的協議。在各個模塊依賴這個頭文件,實現協議的方法。
2、創建一個中間類 ProtocolMediator
, 提供模塊的注冊和獲取模塊的功能(其實就是將類和協議名進行綁定,放在一個字典里,key
是協議名字符串,value
是類)。
3、在各個模塊中實現協議
,核心代碼如下:
Class cls = [[ProtocolMediator sharedInstance] classForProtocol:@protocol(B_VC_Protocol)];
UIViewController<B_VC_Protocol> *B_VC = [[cls alloc] init];
[B_VC action_B:@"param1" para2:222 para3:333 para4:444];
[self presentViewController:B_VC animated:YES completion:nil];
參考文章
總結
通過這次對路由
方案的研究,認識到了自己對系統架構方面的認識還是太少,以前并沒有認真考慮怎么去設計一個好代碼,我們需要的事寫一些優質代碼,牢記 低耦合、高內聚、職責單一邏輯清晰
,不能甘心做碼農,只知道堆代碼!??!
本文Demo地址:點我 CXRouter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