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篇》
【思考中的小行者】
“媽媽,爸爸做的行程安排你把地址給我,我來導航”在大理古城里兒子跟我這么一說,我再看看前方錯綜復雜、人潮涌動、九曲十三彎的小路分岔口,就覺得只能靠他了,我投降。
走了快一個鐘,才找到那個藝術集市,已快關門了還下著雨,我還是不甘心進去飛速逛,買了兩件小飾品。“唉,我說你們女人啊,都是忍不住的,自己沒有耳洞還先買來收藏著,唉唉。”這口氣怎么如此的似曾相識呢?他識破了我的不甘心嗎?
如果不是穿街過巷苦尋一個多鐘,走得個“苦哈哈”,中間還起了沖突才按計劃到目的地的,可能還真不會有“心態失衡”——不買點啥像對不起自己似的。母子沖突是因為兒子判斷了一下時間和距離以及天氣情況、價值意義,說要放棄;而我是不輕易放棄的人,就因“差不多達標了才放棄、不確認一下再放棄嗎?”無論如何,他還是摸著黑、心不甘情不愿地順利把我送到目的地了,唯一值得高興的是,他在陌生環境里可以找得著北。
所以,回頭看,應該聽他的。別因為他小,他是兒子,就必然覺得他的想法經不起考驗,就不敢相信他,放手讓他做決定。
【懂得應急的小管家】
“今天回民宿我要先記賬再看電視”兒子很當一回事地說“但支出在你微信、支付寶里,我需要你的配合”,于是我倆并排坐床上忙開了——我邊連上耳機開線上會議,邊把手機給他做“管家”,他非常細致地記錄著大大小小的賬務和項目內容。一起回憶、指出對方記錯支出項、相同金額項引起的“苦思冥想癥”等動作原來都可以加強親子感情。無處沒有“愛”,只要一起來。
“等下你開會,我就寫游記,昨天沒寫,今天補兩篇。”“行!好兒子,等下我們騎單車逛洱海去。”因為不是第一次騎車逛洱海了,而且時間短不需要租車,這回找共享單車就好,我和兒子很快就此達成共識。
在廣州,我們倆如果要騎共享單車穿街過巷,我會用我兩個微信號分別掃碼,一人一車。同樣操作,搬到大理洱海邊,就出故障了,那是一個不認識的小程序,很順利地開了一輛車,開第二輛時到最后一步怎樣弄都不行,并一直顯示騎行中,關也關不掉,還沒有任何的異常提醒,客服熱線怎么打也都沒人接。在廣州也遇到過開鎖失敗的情況但通過手機現場報異常或致電客服就能解決。
雖然即便幾天后回廣州再遠程處理或投訴也可以也不會有什么損失,但內心就還是想當場盡快解決這事,不想煩。一直在弄,兒子看到我的急樣,一把拿過手機說:“讓我看看?”“沒事了,可以走了,租一輛車吧。和廣州不一樣,這邊用不同的微信號掃不同的車,只會顯示同一輛車的車行情況,證明它是認手機號而不是認微信號的,你看它這時間,倒推就正是我們剛剛開第一輛車的時間。”
那一刻,我都有點仰慕他了!我是陷入了“經驗主義”里頭,而他沒有,他是開放式地從其他角度作出假設并求證——和廣州不一樣,云南大理的共享單車,一部手機只能開一輛。他很快地作出了推斷,解決了問題。大前提不對,一切皆空。
《爸爸篇》
從四五歲開始爸爸就帶著收拾行囊
“還有什么沒有考慮到的?”“要不要先查查當天天氣預報?”“一般規律是,天氣預報幾天之內的天氣情況?”“哪些必備物品,哪些是可備的?如何分類?”“東西如何整理最省時省地方”“要借助哪些輔助工具?”
出行攻略 & 記賬
兩年前剛念五年級,爸爸嘗試讓兒子出任省內游的“實習掌柜”,全程由他決定吃哪家館子、住哪家店、交通工具的對比選擇、甚至主導分析利弊進行景點的選擇,開始每日記帳并學習掐時間,也開始了“貨比三家”。這趟大理行之前,爸爸交待兒子:“我只是做了個攻略框架,你要根據我的,自己上網查具體的地點、歷史典故、名勝古跡以及名人故事記錄下來帶在身邊隨時查閱。并且要照顧和提醒媽媽。”最后一句最正確!老母親終于開始有機會體驗被兒子照顧了。于是就有了一本本的“旅行攻略、歷史人物”記事本(也是旅途開支記帳本),沒記錯的話是從四年級開始的。
學習積分換手機
我們家積分其實挺多的,特別是幼小時段,因為“踐行不打也盡量不罵”(越往后越有點HOLD不住),所以要更多地變著法子。“兩老”時常是削尖腦袋、開啟“雙向榨汁機模式”來出金點子。
“你看僥幸了吧?平時常提醒你的,你不在意,剛幾分鐘前才提醒說別邊下樓梯邊看手機,你就放慢速度靠著墻走,以為安全著陸了?沒想到平地也不安全吧,之前提醒你多次不聽,已丑話說前頭的了,手機摔壞了就不買了,反正也要開學了”他眼中的“啰嗦媽”上陣,他老抗議到“就你是專家、預言家,你就認為不聽你的就一定碰釘對吧?”這回,看!被媽“不幸言中”啦吧?
“兒子,來,我跟你說個事,我覺得手機對你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你以后還是要多聽聽媽媽勸告,少走點彎路,你有不同意見可以心平氣和提出來討論,至少不要一上來就“抵觸”,有的錯誤和損失是彌補不了的,比如說邊走路邊看手機的安全問題。”
“接下來,我請媽媽給你做每日積分,除了學習,還包括運動、閱讀、練琴,還有慢慢恢復早睡早起,其他時間自由支配。如果沒問題,爸爸就協助你做份8月學習計劃表和積分表,我們照章辦事,一分換一元,開學兌現買新手機。”當然喜出望外,看到了“威武爸”啦!別忘了,前頭還有"嘮叨媽"反襯著,效果更出眾,呵呵。
不多久,他在“自動波學習狀態下”,積到了2、3000分,突然有一天,笑盈盈、激情滿滿地摟著我說:“媽媽,我積了好多錢了,謝謝你。”一個黑臉,一個白臉,沒有對比就沒有激情,也沒有自動波,更沒有好的親子關系。
這一茬子之后,我又崇拜我們家爸爸了。如果我們家每人能各自安好,做好自己,發揮好家庭價值鏈上的潤滑作用,那,相互崇拜、仰慕,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又怎會是有的人口中的不平等“遺風”呢?恰恰需要有平等相待的前提,才能相互加持、給力吧?
好吧,兩位先生,就讓“崇拜事件”、“仰慕事件”多多發生在我的生命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