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
ISBN:?9787557677404
內容簡介:
知名恐龍學者邢立達審校推薦,《侏羅紀世界3》科學顧問,命名15個新物種的古生物學家,打破對恐龍的刻板想象,用化石證據重寫恐龍興衰史
恐龍從哪里來?它們如何崛起并成為地球的主宰?有些恐龍為何如此龐大?有些恐龍為何長出了羽毛和翅膀,還變成了鳥?沒有變成鳥的恐龍為何都消失了?命名過超過15個恐龍新物種的古生物學家史蒂夫?布魯薩特用積累多年的大量化石線索,串聯起一部精彩絕倫的恐龍史詩,完整地介紹了這種史前巨獸從逐漸崛起,到稱霸世界,再到盡數毀滅的全過程。除此之外,本書還生動地講述了神秘的“恐龍獵人”追尋遠古生物蹤跡的真實故事,帶領你跟他們一起探索恐龍的奇妙世界。
作者簡介:
[美]史蒂夫?布魯薩特
這是一位年輕卻成就斐然的古脊椎生物學家,也是一位進化生物學家。2013年,他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并取得博士學位,之后赴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任教,曾與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呂君昌、邢立達共同研究過恐龍課題。他發表過110多篇科研論文,其中不乏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也命名了超過15個新物種。他出版過6部作品,包括成人科普書《恐龍的興衰》、教材《恐龍古生物學》和繪本《恐龍》。同時,他也經常為《科學美國人》雜志撰稿,亦是BBC紀錄片《與恐龍同行》、熱門電影《侏羅紀世界3》的科學顧問。
精彩書評:
壹:短評
#??高鐵滯留杭州東兩個多小時了,把此書讀完也并沒有發車。看著老友記讀大學的我輩為了致敬Ross應該讀此書,覺得嚶嚶怪邢立達萌的人也應該讀此書。此書勾勒了恐龍物種發展演化以及因自然環境嬗變而劃出的興衰之路完整圖景,順帶附加古生物學家軼事與狀態若干,讀來很有趣。只是我有些懷疑譯者,不用國內習用學名霸王龍而該用“君王暴龍“稱謂,令我覺得其他佶屈聱牙的名稱也本可更為親民,一定程度影響了閱讀體驗 當然,如果你深愛恐龍且基礎扎實,這些都不是問題
#??地球上曾經的霸主為何消失了?恐龍的世界總是有種神秘未知的魅力,好奇心是通往知識最好的路徑。
#??前面部分最漲知識,后面鳥類和大滅絕資料多見倒不新鮮。小時候看恐龍未解之謎,畢竟資料來源復雜且是單篇,這一本完全是專家梳理整個恐龍史,把碎片知識進行了串聯。了解了二疊紀末期三疊紀末期的惡劣環境和三疊紀到白堊紀那段大陸漂移的時代背景。恐龍祖先還有哺乳動物祖先下孔類生物早期體型都很小,大的反而是蠑螈,而未來的霸主恐龍在三疊紀時期則竭力成為假鱷類——這個后來進入演化死胡同的種群,恐龍的早期史不是一部輝格史。體型小也許是幫他們度過惡劣環境的重要因素,恐龍熬過那段日子,體型變大成為霸主之后,最終反而很難抵御下一次生物大滅絕了,但是再惡劣的環境,好像也會有生物挺過來,人類接下來會不會被人類世里不起眼的小動物接替?最后是作者兩次講找恐龍化石的“缺失的環節”,這或許是科學作為探索課題而教徒作為黑演化論的區別。
貳:
這就產生了一個讓古生物學家苦思冥想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蜥腳類恐龍是如何長到這么大的? 這是古生物學中最經典的謎題之一。但在解謎之前,我們先得弄清楚一些更為基本的問題:蜥腳類恐龍有多大?身體有多長?脖子能伸多高?最重要的是,體重有多少?事實證明,這些問題很難回答,特別是體重,因為你不可能把恐龍直接放在秤上稱量。古生物學家都知道的一個行業秘密是:你在書中和博物館的展覽里看到的很多漂亮數字(比如雷龍重100噸,比一架飛機還大)大都是編造的。有些還是基于某些證據的猜測,而有些就真的“純屬猜測”罷了。不過,古生物學家最近想出了兩種不同的測算方法,能根據骨骼化石,更加準確地估測恐龍的重量。 第一種方法相當簡單,用的是基礎物理知識:動物越重,其四肢就越粗壯,這樣才能承受身體的重量。動物的身體構造體現了這一邏輯原則。科學家在測量了很多現生動物的肢骨后發現,支撐動物的每一肢的主要骨頭——對兩腿行走的動物來說就是股骨,對四足行走的動物來說就是股骨和肱骨,其粗壯程度與該動物的體重在統計方面存在強相關關系。換言之,有個等式適用于幾乎所有活著的動物:如果你能測量出肢骨的粗細,就能計算出身體的重量,雖然會有誤差,但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這樣簡單的代數計算,一個基本款計算器就能完成。 第二種方法更精細,也更有意思。科學家們在模擬軟件中建立恐龍骨架的三維數字模型,并添加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然后利用計算機程序計算出體重。這個方法由幾名年輕的英國古生物學家——卡爾·貝茨(Karl Bates)、夏洛特·布拉西(Charlotte Brassey)、彼得·法爾金漢姆(Peter Falkingham)和蘇西·梅德門特(Susie Maidment)——和他們的合作者網絡率先使用。他們之中,既有專門研究現生動物的生物學家,也有計算機科學家和程序員。
叁:
關于地圖上的距離矩陣,我在這里告訴大家一件好玩兒的事。你可以把城市間公路的距離表輸入一個統計軟件當中,對它進行多變量分析,然后軟件就會生成一份圖表。每個城市都是這張圖表上的一個點,各個點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距離,比例與真實情況完全相同。換句話說,這張圖表就是一份地圖,一個在地理方位意義上完全正確的地圖,所有的城市都處在正確的位置,城市之間的相對距離也是正確的。那么,如果我們把記載了骨架差異的三疊紀恐龍和假鱷類的距離矩陣輸入之后,會得出什么結果呢?統計軟件也會生成一份圖表,每個物種都用一個點來表示,科學家將該圖表稱為形態空間。實際上,這也是一份地圖,能直觀地體現出所研究的動物之間解剖學多樣性的離散程度。若兩個物種之間的距離非常接近,那么它們的骨架就很相似,正如從地理角度而言,芝加哥與印第安納波利斯相對較近。圖中相隔遙遠的兩個物種,其解剖學特征則存在顯著差異,就像鳳凰城與芝加哥之間的距離比較遠。
肆:
杰西卡的第六感在幽靈牧場有了用武之地,她認定,海登采石場的動物們的日子并不輕松。它們生活的地方并非一直是沙漠,其氣候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巨大的變化。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里,這里非常干燥,但在剩下的時間里,又會變得濕潤而涼爽,杰西卡和“鼠幫”把這種現象稱為“超季節性”。其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杰西卡通過測量發現,在海登采石場的動物還活著的時候,泛大陸熱帶地區的每100萬個空氣分子里就約有2500個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現在的6倍多。盡管如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低得多,但我們要好好琢磨一下這件事,想一想現在溫度上升得有多快,以及我們對未來的氣候變化有多么焦慮。晚三疊世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啟動了一個連鎖反應:溫度和降水量大幅波動,導致一年中某些時候野火肆虐,某些時候潮濕異常,從而很難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 泛大陸上的這塊區域不但混亂異常、變幻莫測,還很不穩定。有些動物的適應能力要好于其他動物。恐龍似乎能應付得過去,但還沒有能力發展壯大。個頭較小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能生存下來,身材較大、生長迅速的植食性恐龍卻不行——它們需要更為穩定的食物來源。哪怕離恐龍誕生在這個星球上已經過去了約2000萬年,哪怕它們已經在濕潤的生態系統中占據了大型植食性動物的位置,并開始開拓熱帶地區,恐龍仍然會因為天氣因素陷入困境。
關注朋朋不迷路,發送簡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書單 信息,點擊簡書個人主頁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