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同事,她能力很強,做事麻利,業績也一直不錯,但就是脾氣不太好,說話沒什么章法,常常跟人起爭執。
開始的時候,我們會跟她談,說你這樣不行啊,跟誰合作,到最后都要別別扭扭的。
她也承認,但每到最后都會加一句,”我就是這樣的人,脾氣不太好,說話比較直,你們多擔待。”
后來,我發現,她不是一直都“脾氣不好”,至少,在老板面前,她從來都是積極開朗,在非常重要的客戶面前,她也很有耐心。
那是這段關系的哪些部分,讓她覺得,她可以這么做?是因為你也讓她不舒服了?還是她覺得這段關系并不重要?她一直做事麻利,老板也挺喜歡她,也很護著她,也許是因為這樣,她不太在乎跟其他人的關系。
有時候,我們抱著一種自暴自棄的念頭,覺得「我就是這么一個人」,這其實就是貼標簽。我們起各種花哨的名字:「我是一個缺乏自制力的人」,「我是一個處女座」,等等。
不管這些名字有多么科學或不科學,本質上它都是在說:這就是我,我是不可改變的。
當然,如果你覺得很滿意現狀,那就停在這里,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一旦你想改變,就要在此時,動手去撕掉這個標簽。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你一直覺得她特別靠譜,很會照顧人,但是有一些瞬間,你發現,她跟另外一個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就變得很弱,小鳥依人。
所以一個人的表現,會隨著關系的互動而改變。
先認識,然后才是改變。認識的前提就是要提出真正的疑問,而不是用一個標簽解釋一切。記住,貼標簽,有時會阻止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
改變的過程,從看見開始。而看見的過程,從去掉標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