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整理了一些讀書筆記,再次讀了《運營之光2.0》,有了一些新體會。
再次閱讀的感受就是:沒有了第一次讀的那種驚艷感。應該是有些內容自己已經理清了,而有些技能從這本書中也學不到,才會有這種感覺。
不管怎樣,對于那個懵懂迷茫時的我還是有用處的,以下是我個人對本書的一些總結和想法:
推薦閱讀對象:需轉行和剛入行的運營朋友,及懵懂的0~2歲運營。
內容概要:這本書搭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運營知識框架體系,所謂的術與道,里面有很多案例,很適合運營小白理解,但很多案例是都拿自家產品來分析,有推廣自家產品的嫌疑。運營之光2.0和1.0差不多,2.0增加了用戶運營和2B產品運營的內容,閱讀體驗更好些。
五大內容框架:什么是運營,運營的思維與意識,運營的一些核心技巧和工作方法,如何搭建產品運營體系。
亮點:本書能夠很好的幫助運營小白系統性地認知自己的工作,結合書中的總結理論,更好的梳理日常瑣碎的工作內容,也能幫助我們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斷調整方向。其中有許多可操作的干貨和工作思維方法,同樣適用于職場新人學習。
這書本的最大特點就是全而不深,很多東西都是淺嘗輒止的介紹,不深入,所以適用于運營小白。但這種了解也就夠了,運營本身就是實操性很強的工作,結合實操看一些東西你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有些人說這是運營的圣經,這就太夸張了。這本書勝在出版的時間早,內容全,提供了一些通用實用的工作思維方式。現在冒出很多新的運營書籍,其實內容都大同小異,都是介紹運營是什么,運營工作職責,一些實操案例這樣的套路。網上有很多類似的文章,就是太碎片,看書的好處之一就是讓知識系統化。
所以說不要把這本書當作運營工作的指導準則,現在互聯網公司的運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崗位職責標準,而且沒有書中說描述的那么理想化。
比如"回報后置意識",現實就是大多數的老板都愿意自己的產品用戶快速增長,根本不會給你這么多試錯的時間,也希望能快速變現,畢竟這個互聯網高速變化的時代,不及時變現很多產品就做不下去了。
運營的作用沒有書中說的那么大,一個運營成功的產品真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運氣、時機都有偶然性,運營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利用現有的資源手段獲取用戶增長和進行用戶維系。
不過最有用的還是里面的4種運營工作思維方式,值得很多不同職業的人借鑒,而不僅僅是運營。
1、任務拆解
當你面對一個大的目標任務時,學會目標拆解是破局的關鍵。
比如說做一個活動,目標是增加1萬用戶,可以把用戶來源渠道進行拆解。平時用戶來源渠道微信公眾號占50%,微博20%,第三方推廣渠道30%,可以設定微信公眾號用戶增長目標5000,微博2000,第三方渠道3000。
這只是一個簡化的案例,目標拆解得越細越好,這代表所能掌控的范圍越大。
其他工作也是,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務,這樣拆解下來,就會發現對于任務目標越來越有掌控力。
2、流程化思維
流程化思維就是梳理一項任務所需的流程。為什么會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工作一團糟呢,其實就是工作被碎片化了,做了這個又做那個,但又找不到這些工作之間的聯系。
流程化思維就能幫助你快速理清工作之間的聯系。可以做一個常用的工作流程模板。新人也可以快速了解某項工作內容,溝通也更方便,不用反復教。
比如說線下活動。如果經常舉辦,就知道活動流程應該是簽到(收集用戶信息)–開場介紹–嘉賓分享–提問交流,中間可以穿插些小游戲互動,顯得更有趣味些。
3、借力杠桿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翹起地球。這是一種利用杠桿借力的方式。工作中總會碰到沒頭緒的時候,即使拆解了目標,也不知道從哪入手。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這時候就要先做好某一件事,然后以此為一個核心杠桿點,撬動更多的事情和成果發生。
這樣說起來很抽象,舉個例子,比如說想做一個線下分享活動,既沒資源也沒錢,該怎么辦呢?
可以從找嘉賓入手,看看有沒有可以一起合作的企業或行業KOL,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專業性,承諾一些后續回報好處,看看能不能把資源拿過來用。
4、生態化思維
所謂運營工作的生態化思維,就是一個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為價值、和諧共存、共同驅動其發展和生長的一個大環境。
比如說知乎,知乎大V和知乎這個社區還有普通用戶之間,大V主動生產內容,普通用戶給大V點贊,鼓動大V生產更多內容,同時普通用戶也可以生產內容獲贊,而這兩者之間又共同驅動知乎平臺的發展。這就是一個比較良性的生態化社區平臺。
運營工作在不同業務類型,不同階段的產品運營方式手段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執行力,先寫一篇文案出來,做一個活動出來,不斷試錯,才能發現哪種方式更能獲得用戶增長。運營朋友在對運營知識有個系統認知后,就可以多讀些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和市場營銷的書籍了。
注:本書知識框架導圖內容有點多,所以整張圖被壓縮并不清晰,需完整清晰思維導圖,可點擊查看原圖或關注公眾號回復“運營之光”,即可免費獲取本書思維導圖筆記Xmin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