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校步入社會,才會發(fā)現(xiàn)覺得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需要學的也越來越多,沒資源怎么辦?沒時間怎么辦?
這還不好說嘛,現(xiàn)在網(wǎng)上免費資源這么多,最方便的就是微信公眾號,專業(yè)知識、養(yǎng)生、理財、美容各種各樣的領(lǐng)域應(yīng)有盡有,慢慢公眾號越積越多,文章看不過來了,就更加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了,現(xiàn)在倡導的就是碎片化學習嘛!上班路上、吃飯時、排隊時甚至上廁所時都會忍不住看幾篇。看完了覺得這個觀點很新穎,那篇文章對我很有用,但是記不住怎么辦(ノ?益?)ノ彡┻━┻還好有收藏功能,收藏起來慢慢看……
這就是傳說中的“松鼠癥”,不斷囤積,慢慢變成了一個收藏癖患者,搜集和收藏過程中會有一種莫明的滿足感,好像這些知識收藏了以后真的可以為我所用一樣。差別只不過是別人收藏的是實物,我收藏的是知識罷了。
但是很遺憾,我收藏的文章少說有100+,然而回頭重新翻看的幾率幾乎為0,更讓人沮喪的是之前我收集的文章,我現(xiàn)在一篇甚至是一個觀點都想不起來,也就是說這些文章,我全白看了╥﹏╥...我對自己的記憶力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
然而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我對自己的記憶力還是挺有自信的。
初中是個情竇初開的季節(jié),那時候女生之間流行各種瑪麗蘇言情文,當時白天要學習,只能晚上睡前抽空看會兒,然后第二天就在課間開始給同桌講述昨天看的內(nèi)容。我講的天花亂墜,她聽得津津有味,想想還是挺懷念的。
高中時要背的東西更多了,各種定理公式不說還有各種長篇大論的文章。還記得又一次語文老師要求背課文,給老師背過之后可以提前下課,到我去背的時候才走了幾個人而已,可見當時我的記憶力是絕對杠杠滴!
到大學了,日子過得輕松了,就開始迷戀小說,夜行歌,花千骨,我自己都記不清楚到底看了多少遍,但是畢業(yè)這么長時間了,我還是能回想出里面的很多情節(jié)。
現(xiàn)在我依然喜歡看小說,但是你再讓我看完之后給你講出來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有時候和閨蜜聊天給她推薦小說,她問我講的是什么,我頂多是磕磕巴巴講述一下大致情節(jié),就讓她自己上網(wǎng)去看了。再也沒有當時和同桌講述時那種神采飛揚的感覺了。
為什么現(xiàn)在會變成這個樣子,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來讓我們對比一下背景:
學生時代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世界,資源對于我們來說是稀少而珍貴的,所以看得時候特別專注,甚至 吃飯、睡覺的時候都在把自己代入到小說的世界,把自己幻想成主角來演繹。
走入社會以后,就開始面臨2個問題: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
誘惑干擾變得越來越多,這篇還沒看完就跳到了下一篇,現(xiàn)在看了微信刷微博,聽了音頻看視頻,信息源源不斷的來,甚至都不給大腦休息的時間。但是流過大腦的時間太短,吸取不了有用的信息,一直處于被動的填充階段。以前信息少,腦子會想一件事很久,現(xiàn)在你有多久沒有獨立花時間去想一件事情了?
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時代已經(jīng)變了,知識不再是以多取勝的時代,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知道的再多也干不過度娘。深度思考能力會變成學習的核心競爭力。深度思考來源于對知識的搜索和鏈接能力,但是碎片化學習會干擾你的這種能力。
碎片化知識的可怕在于你對內(nèi)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而且你并不知道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問題講的這句話。如果你不會搜索,就不知道背景;不會獨立思考,就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那你單純只知道某句話也就沒有了意義。
引用以古典的文章的片段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的文,你會發(fā)現(xiàn)在雷軍、傅盛、彼得德魯克、吳伯凡、馬云、吳曉波……各位大佬針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nèi)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
其實雷軍講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傅盛講的是小企業(yè)逆襲,他正在做投資;彼得德魯克用管理在講哲學;吳伯凡老師在講中西方文化;馬云老師在對大眾勵志;吳曉波其實是用管理談財經(jīng)——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你一無所知。
碎片化學習的陷阱在于扼殺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人變得不求甚解。因為要進行深度思考是需要消耗很多精力和時間的。相比來說跳躍化的碎片學習就簡單而有趣的多。
練習一種技能就相當于種一棵樹,只有先進行深度思考,長出枝干,然后用碎片化的學習長出一片片綠葉,才能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如果只進行碎片化學習,就相當于憑空長出了葉子,沒有枝干的支撐,早晚會枯萎凋謝。
所以碎片化學習是你在有系統(tǒng)知識基礎(chǔ)上錦上添花,單純只強調(diào)碎片化學習就是一個騙局,它會讓你花費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最后一無所獲。
對于這一點我自己就深受其害,其實我從去年就開始學習理財知識了,花了大把的錢去買了教程。當時一度很喜歡看電視劇,所以晚上的大塊時間都耗費在了電視上。但是又覺得錢都花了不學好虧,正好這個時候碎片化學習流行了起來,于是我開始用碎片的時間來學習理財。
但是對理財有過系統(tǒng)學習的人都知道,理財前期需要學習很多專業(yè)的知識,枯燥又無趣。碎片化的時間一般都比較短,好不容易進入狀態(tài)開始學習,這一塊時間就結(jié)束了。而且碎片化的時間下一般環(huán)境都比較糟雜,同時也有其他的事情要辦,不能全身心投入,這種狀況下很容易就會產(chǎn)生不耐煩的情緒,為了放松心情,就會開始改看輕松愉悅的文章或者打會兒游戲。
因為學習理財遲遲沒有進展,我就開始覺得自己的方法不對,接著就聽說畫思維導圖是個不錯的學習方法,用好了學習效率特別高。
于是我本著“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想法去學了思維導圖,想著“模仿是最好的老師”就收集了一些比較好的案例開始模仿,因為每次手繪思維導圖時間比較短,沒有辦法對文章進行深入閱讀,所以很難去抓住核心重點。
對比著其他人的思維導圖就覺得自己畫的不忍直視,當時想著內(nèi)容不足,形式畫面上好看也可以做點彌補啊!但是沒想到又走入了另一個誤區(qū),又開始學起了繪畫。
畫筆,畫板和參考書都買了,抽空就臨摹一張,畫著畫著還是覺得自己沒什么進展,就以為自己沒有畫畫的天賦,不是這塊料也就放棄了……
現(xiàn)在想想自己真是可笑,花了那么多錢、時間和精力,最后一無所獲。究其原因除了誘惑太多,更多的是我沒有拿出整塊兒的時間用心投入去學習。
碎片時間從數(shù)據(jù)上看是挺多,但是對我來說想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差不多要十幾分鐘,也就意味著看似在學習的時間里,很大一部分都在醞釀狀態(tài)。
對于那些真正拿出整塊兒時間去學習的人,我怎么可能比的過,比不過要么就覺得自己方法不對拼命找方法,要么就以為自己沒天分直接放棄。現(xiàn)在想來真是太可怕了,幸好我能及時從這個漩渦中走出來。
同時我也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習是從內(nèi)而求,不是從外填鴨。所以先要找到找到自己真正想學的東西,對自己有深遠影響的東西再開始學習,實在不知道怎么找,可以去看看黃金圈法則。并且一旦開始,就要拿出大塊兒時間去系統(tǒng)學習,打好基礎(chǔ),然后碎片化學習才能夠發(fā)揮它的作用,幫你添枝加葉,讓你得到真正的成長。
幸好現(xiàn)在我又重新開始意識到理財對我的重要性,因此又把理財教程重新拾了起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分享才能讓你知道你還有哪里不懂,但是沒有人愿意聽我長篇大論的叨逼叨,所以我就寫成了文章。
輪到自己寫文章才發(fā)現(xiàn)知道這件事一點都不輕松,可能你幾分鐘就讀完了,但是我卻需要寫好幾個小時。因為必須去思考這個東西是不是符合邏輯,各種收集資料來判斷內(nèi)容是不是真實可靠。
寫文章我是新手,理財我也是新手,所以前面寫的理財文章基本上就是知識點的累積,枯燥無味,究其根本就是我知道的內(nèi)容太少了,無法旁征博引,并且思考不夠深入,不能加入更貼近生活的實際案例,讓文章更有可讀性,讀起來也不那么費勁。
雖然我的文章寫得確實不好,但是這就是我成長的腳步,希望有一天我回頭來看,也會感慨我竟然寫過這么LOW的文章,以此來證明其確實進步了<( ̄ˇ ̄)/
我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能夠早日走出碎片化學習的騙局,不要像我一樣付出了這么多最后一事無成,而同期的學員很多已經(jīng)小有所成,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