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工作過四五年之后,你不自然地就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職業素養,自己的風格,當然,牛逼哄哄的人,這樣的個人意識還會來得更早些。但是無論如何,你常常不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是耗費青春和才情,去把別人認為對的事情最好。我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同事之間關系的親疏,完全取決于是否欣賞彼此,在產品上的判斷。但問題是,個人風格越發強烈,越發容易產生激烈的沖突和矛盾,碰到合作和諧的團隊,往往很困難。大部分的爭論,通常不是為了找到最佳的方案,而是說服別人。
我們大部分人為了幾個細枝末節的問題爭論不休,其實大部分僅僅是個人風格的問題。為什么?我想,雖然我們意識到,但潛意識一定是其他想法被憋屈太久了,也只能借由這些,寄情于自己的理念吧。
作者:陶坤。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30609/answer/20296804
很大公司做到一定的體量后,成熟業務帶來穩定豐厚的收益,所以在有些職位上多養一些人,很多時候可能就是人才儲備(俗稱備胎)。更有甚者,不但員工是備胎,整個部門都是備胎。
不管大公司小公司,一定要進核心業務部門。當然了,小公司一般是不會有「非核心」部門的。但是總而言之,進了邊緣部門的各位就像是豪門私生子,目前好吃好喝的養活你,但是家族財產和你是沒有什么關系的,但是當家的一換人,或者家里一經變故,那第一個被趕出去的可能就是你了。
然而最可怕的并不是戰戰兢兢謹小慎微的寄人籬下,最可怕的是絕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寄人籬下的生活著,光鮮亮麗的年會的入場券,精美高檔的端午節中秋節禮品,自家視頻獨播的熱劇收視率火爆到了何種程度,發到朋友圈里嘚瑟嘚瑟,私生子并沒有覺得自己和家里挑大梁的大哥二哥有什么區別。
但是其實有些人是能夠體會到這些區別的,HR和你描述一個邊緣部門的時候一般是這么說的:「這是未來公司布局的重點,是現在著力發展的,公司資源豐厚,一定會大力投入……」因為就是有一些人總想跑的比別人快一點,23歲想做別人的25歲,25歲想做別人的28歲,而且他們一直都在努力的尋找和自己相似的人。
一旦他們曾經和自己的同類共事過,以后其他所有的人都會成為將就。
這樣的人,就是喬幫主說過的——Best Person,A+ Player。
作者:柏傅美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16099/answer/11590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