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哥今天不是來拉仇恨的,只是陳述,只是固執的認為大唐山不應只有一種氣質,只是天真的想:唐山,不一樣的美;不一樣的美不止一樣!
進入正題,全中國人包括咱們唐山人都耳熟能詳的一些“城”——北京城,南京城,西安城......無意高攀,不過在咱唐山人耳朵里還有一座“城”——開平城,不管你承不承認,不管你屑與不屑,開平城她就在這兒,好多年。
開平,秦朝屬右北平郡,漢朝于此置石城縣,后易名海陽縣,晉以后屬遼西郡。五代后晉皇帝石敬瑭,割地給契丹(后遼國)屬平州,“以俘戶置灤州”。這里負山帶河,上臨榆山,下臨榆河,先后統轄義豐縣、馬城縣和石城縣,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稱帝元年,696年)改石城縣。義豐縣,“本黃洛城,漢屬遼西郡,久廢,五代后唐末年,入契丹。遼世宗時,置縣,戶四千”。明永樂元年(1403年),開平中屯衛先從大寧沙嶺內遷至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后于永樂三年(1405年)再北遷至石城廢縣,由此,石城縣因駐有重兵,成為重鎮,從此稱為開平鎮,至今已有610年。
開平,原是土城,后改建磚城。成化二年(1466年),經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公奏準皇上,由永平府通判段璣、忠義中衛副千戶陳旭主持重修,從1467年11月初一動工,到1468年五月12日竣工,建成周長4639丈高2丈3的新城墻,并開設南門,以正面勢;作東西門,以通往來,還浚水道,架橋梁,開挖護城河。城墻在東西南均有城門樓,唯有北面只是一個券洞,所以開平俗稱“三門莊”。南門外有吊橋一座,后改石橋,名曰“普光橋”。
開平是“開稻倴榛”京東四大名鎮之首。古跡如觀音閣,被稱為“京東第一閣”,孫家牌樓,被稱為“京東第一牌樓”;五大燒鍋、開平刀、開平麻花,俗稱到口酥,遠近聞名。開平王刀,已有500多年歷史。此外,因為開平郊外有回族聚集村落,所以開平清真小吃也很有名氣,著名的有牛羊肉餅、爆肚羊湯等。另外開平大缸、飯篩子、化金碗也都譽滿京津。明朝中葉,當地土法采煤和燒瓷就已初具規模,至清代晚期,民間開采煤炭達20余處,燒瓷窯場綿延數里。
保定軍校的前身—開平武備學堂19世紀70年代,“興辦洋務”成為時代風潮,開平鎮也迎來了歷史上的一次大轉折。1878年,開平礦務局在開平鎮正式掛牌成立,相繼開鑿了唐山、趙各莊、林西、馬家溝、唐家莊等五大煤礦。修建了中國最早的鐵路———唐胥鐵路,并于1888年設立開平火車站。鐵路的開通,使開平鎮成為土產云集、商貿繁榮的城鎮。據說當時城內有大小商號200余家,糧油、果品、棉布、五金甚至首飾應有盡有,真個是名震京東。正如《灤縣志·集鎮》所載:“開平鎮西達天津,北通口外,商賈輻輳,財貨豐盈。”有了這般豐饒的物產,便利的交通,開平從駐兵屯田的軍事重鎮一路成長為買賣興隆的商業寶地,似乎是水到渠成。有幸親睹當年繁榮盛景者,在嘖嘖贊嘆之余心頭一熱,這塊寶地自此便得了個雅號——— 填不滿的開平城。
1878年, 中國第一座機械化大型煤礦在唐山建成。
1878年, 開灤顧用的外國人。
1904年開灤的”開平號”運煤船(1605噸位)
古城街道及建筑舊名錄
明朝成化年間規劃營建的開平古城,城內有4條大街,交叉呈十字形,十字街交叉點即為城中心。也是城之最高點。就是開平人俗稱的“閣上”。閣東南西北分稱:東、西、南、北大街。城內外有9莊、18條胡同、9座橋、4個花園和
9莊是:大夏莊子、小夏莊子、東小莊、黃莊子、劉莊子、古王莊、鞠莊子、張莊子、小張莊子;
18條胡同是:馬家胡同、二道胡同、謝家胡同、無名胡同、陸家胡同、轆轤胡同、楊家胡同[也叫楊家巷]、衙門胡同、霍家胡同、韓家胡同、嚎喪胡同、喇叭胡同、錢叉子胡同、高家胡同、雞毛胡同、狗屎胡同、李家胡同、耳朵眼胡同; 另:四眼井胡同
開平有一條四眼井胡同非常著名,這四眼井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清末洋務派在開平設立開平礦務局,就在現四眼井胡同的位置,打了四口井,以供洋人礦司吃水用,還有一說法就是民國初年,當地士紳行善積德,集資在此地按八卦震、兌、離、坎四個方位,打了四眼甜水井。那四眼水井每個都深有十幾丈,井筒寬有一丈。從下至上都由 方塊青石壘成。井口上鋪有大塊的青石板,上邊鑿了四個放水桶打水的井眼。每個井眼的上方都按有一個大轆轤。井繩是用上好的大青麻編成,既柔且韌,極耐水浸。可使四個人同時搖轆轤打水。俗稱四眼井。老人們說,這四眼井都如箭中靶心打在泉眼上了。 這四眼井的那條街就成了四眼井胡同,著名的興福寺和趙家祠堂就在這條街弄里。
9座橋是:普光橋、羅鍋子橋、東護城河橋、西護城河橋和“斷魂橋”等以及四處叫不上名字的小橋。
18處寺廟是:魯班廟、碧霞元君祠、三官廟、老母廟、財神廟、藥王廟、興福寺、狐三太爺廟、岳飛廟、白衣庵、天齊廟、清真寺、龍王廟、關帝廟、玉清觀、火神廟、文昌宮、灶君廟;(另:魁星樓、北大樓廟、觀音閣;)
遠處的建筑就是京東第一閣,又稱觀音閣。
觀音閣是明代所建,坐北朝南,上下兩層,相當于現在的三層樓高,兀立在城中心的十字街口,坐落在石城古鎮的中軸線上。
城里干道南北那條街從觀音閣下面的券洞穿過,東西那條街從觀音閣的兩側繞過,就像如今的街心環島。觀音閣東側有石級而上,到達二層。二層是一座木結構大殿,雕梁畫棟,墻上繪有神話題材的壁畫,出頭的木椽和屋頂,都繪有花卉圖案,蓮花祥云,環繞其間。大殿的正中央,供奉著觀音菩薩泥塑雕像,觀音像的左邊,有一座千手千眼佛像;右邊則是擺放著十八羅漢小銅像,俗稱“十八金人”;大殿外的閣臺上,東側懸有一口大鐘,西側的木架上,架有一面大鼓。每天暮鼓晨鐘,聲震林木、響遏行云,全城人都聽得清清楚 楚。大殿外的四處檐角上,掛著四個尺把長的大銅鈴鐺,有風徐來,鈴鐺便叮叮當當的想起來,有人說那是護花鈴,防止飛鳥對殿內的花草造成侵擾,也有的說是怕飛鳥在瓦頂和 內殿做窩,還有的說那是金剛鈴,是為驚覺諸尊,使其歡喜,驚覺。觀音閣于1937年被日本侵略軍拆毀。
4個花園是:老花園、祁家園子、趙家亭子、尚園子
以上種種由于歷代戰亂、市局變化加之76年大地震開平正處于極震區,現均已蕩然無存。最后一塊開平古城殘墻,位置在普光道西段路北,今電管所收費站和開平信用社之間,2001年老城改建時拆掉。不想吐槽,只想探尋開平古城真實印記!拼命找尋歷史中家鄉的影子不是為別的,只為找回前生的自己再續今日事,我們不是孫悟空,我們不是暴發戶,我們是有故事的,我們更是有歷史的,我們應該記得,更應記住,如果能恢復古城風貌,哪怕只恢復部分舊名稱,總好過一二三四五六七街和現今誰也分不清的樓盤名稱。部分內容源自網絡和《開平區志》附書·李述
震后新建的開平北門牌樓
歡迎微友分享轉發 禁止公號等未經授權的轉載
-----------------------------------------
微信公眾號:tsdafenghuang
歡迎唐山人加鳳凰哥好友:118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