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剛進暑假,我和王樂老師一起,承包本校八年級四班的近五十名學生的家訪工作,7月8日下午,為期兩天半的第一期暑期家訪工作落下了帷幕,在這段時間,我們啟用汽車和三輪車等交通工具,頂酷暑、送夕陽、伴黃昏……挨家挨戶走訪了全鄉南至白河、北到劉堂的23個自然村的35個學生家庭,收到了35份家訪記錄問卷調查,電話家訪5份,做到了“全方位,無遺漏”服務。
? ? ? ? 說實在的,剛接到暑期家訪的任務后,心里小有牢騷——這么熱的天氣、跑這么遠的路,還不知道學生家庭住址,這么大規模的家訪行動,會有效果嗎……?可是隨著家訪工作的逐步深入,面對家長們熱誠感激的迎送、呈上的瓜果茶水;孩子們拘謹表情后面的親近期待……我越來越體會到家訪對聯系家校、相互溝通、增進了解、助力學生成長有很大的意義,也意識到教師這一職業的神圣感和責任感。
? ? ? ? 家訪結束,認真回味、梳理其中各個細節,從中得出以下有關家訪及延伸的潛藏信息:
一、家長重視,學生歡迎
? ? ? ? 當我們在家長群里發出“預約劃片”家長和學生“明日家訪,敬請在家等待”的通知后,馬上有家長熱情洋溢地回復“收到“,有家長問“老師,我們不在家,明天行嗎?”“老師,孩子串親戚了,馬上叫他回來”……這些回復留言,足見家長對老師家訪的歡迎和重視程度,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
? ? ? ? 不管是給我們位置定位,還是發出“模糊位置”邀請的,孩子或家長們一律會在村口或大路醒目的地方早早地等待我們的到來,對孩子們來說,“異地”和老師見面,特別是在他們自己家門口,都是別有一番小激動和親切感的,而他們的家長,則會不厭其煩地數落孩子在家里的種種“不是”,他們甚至認為老師是萬能的,希望老師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助力成長。家長們對老師的期盼可見一斑,面對此情此景,頓感肩上責任之重大。
二、家教很重要
? ? ? “什么樣的家庭,走出什么樣的孩子”,以前只是理論上聽有人這樣說,而這次家訪,卻實實在在體會到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 ? ? ? 喬占村的兩位女生,平時在班里溫爾文雅,愛學習,有禮貌,整潔利落,一看就是好學生,這次去他們家里,果不其然,這兩家經濟水平在農村一般靠上,兩位母親分別接待我們,她們有禮有節,言談舉止透著沉穩和品味,孩子學習的環境優雅而溫馨,一看就知道是對孩子成長上心的家長;兩個孩子也一樣,全程協同家長專心致志地陪著我們,家訪結束告辭后和家長一起送我們出胡同口,在大路上揮手告別,并且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孩子在我們一起快進她家屋門時,本來走在前面,忽然向后撤身,主動讓老師先跨過門檻……
? ? ? 相反,有幾個孩子,在我們家訪結束,家長送我們出房門時,我下意識地側轉身,卻在該有的位置看不到孩子的身影……心里登時有種不是滋味的滋味,令我更失望的是,家長亦沒有向房里孩子責備喊話讓孩子出來送送老師,想來我們走后,家長也不會教育孩子的——這就是素質的差別。
? ? ? 我真的無意詆毀和中傷某些家長,也許這是各人的性情釋然,我們不能給家長提過高要求;而對于學生的不禮貌行為,也許有些家長會不以為然:孩子還小不懂事兒,等到長大了自然就明事理了……可是我要說,親愛的家長朋友,在引領孩子成長成人的道路上,你為何要意識滯后,而不先行一步呢?
? ? ? 三、留守孩子占三成,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一般。
? ? ? 家訪中,有好幾戶耽誤了時間,影響了我們的進度,原因是到學生村口后,滿懷希望地打電話聯系家長,結果家長卻在外地打工掙錢,雖然在電話里,他們熱情地詳細介紹老家的具體位置,但對于人生地不熟的我們,仍然逢人必問。
? ? ? ? 在崔占一同學家,好容易找到位置,結果雖然頭門二門大開,但喊幾聲也無人應答,正欲轉身離開,有人喊著“老師”,女孩兒披頭散發從屋里出來,她不好意思地說“睡過頭了”,詳細問她,才知道她父母和弟弟在南方打工,一年才來一次,她和奶奶在老家,奶奶一大早去地里勞動了……看著孩子臟兮兮的破舊衣服和削瘦的臉,我心里不由一陣心疼……
? ? ? ? 和該同學相同情況的不在少數:父母在外打拼,力爭給孩子創設一個優越的經濟環境,但是跟著爺爺奶奶的孩子得不到應該的教育,學業成績只能一步步下滑,面對糟糕的成績,父母也很無奈,在家陪孩子吧,錢又掙得少了——畢竟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
? ? ? ?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在我們家訪的對象中,少有威武整齊的小洋樓,多是普普通通的舊平房,院里凌亂不堪,房內家具古樸陳舊,此情此景,很明顯地釋放了一個訊號:隨著城市規模的快速膨脹、多個私立、公立學校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家境稍好點的孩子都到縣城“發展”去了,留下的除了成績一般,家長不報任何希望的“庸士”,還有學業雖優秀,但家境窘迫的“寒士”(但后者占少數)。并且這種趨勢從小學就已經開始,近兩年尤重。農村初中,不!也包括農村小學,在社會變革的夾縫中艱難地跋涉著,隨時都有消亡的可能。農村學校的尷尬地位可見一斑。
? ? ? ? 家訪中我們累并快樂著,很多現象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其中有欣慰,有失落;有歡喜,亦有難過。但不管現狀怎樣,孩子們,不要泄氣,讓我們一起同舟共濟,奮力拼搏,努力堅守這一方瘠土,不枉虛行地度過這段蓬勃的青蔥歲月。
? ? ? ? ? ? ? ? ? ? ? ? ? ? ? ? ? ? ? 2021.07.15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