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六小齡童節目被斃,無緣猴年春晚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大家紛紛吐槽,扼腕嘆息,“大圣歸來”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對于看著86版《西游記》長大的億萬觀眾來說,只要讓六小齡童在猴年春晚上個臺、問個好、說句“俺老孫來也”,稀里嘩啦的眼淚可以灌滿整個演播廳。不用編不用導,隨便一亮相就是五星好評,整臺晚會都會增色不少。”
失落的人里,也包括一個我。
還記得童年的自己,搬個小馬扎,蹲在黑白電視機前面,鎖定<西游記>,只要不停播,可以一整天不換臺,死死地盯著電視,腦子里回蕩的都是那一句“俺老孫來也,吃俺老孫一棒”。 甚至一聽到那段片頭曲都能激情膨脹,血脈噴張,仿佛自己就鉆進了“大圣”的身體,那個七十二變,翻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無所不能的“大圣” 就是自己。兒時的我們,央求父母買金箍棒,極力模仿“孫悟空”的動作,無非就是幻想著自己也能變成那個“一棒”攪翻天界,“又一棒” 除掉各路妖怪的“美猴王”。
是的,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滿足了我們對“美猴王”所有的想象。
當年的那個“美猴王”陪伴了我們一整個童年。
2.
想起前幾天陳道明在《傳承者》的現場,怒斥年輕人”連常識都沒有就敢否定傳統文化”。他義正言辭的說道,傳統文化需要傳承,這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王紀言在選擇“高臺花鼓”的時候說:“我選擇你,我是選擇中國的鼓。它是中國農民發明的、承載的、傳承的。它代表了中國農民的淳樸、敦厚和樂觀。所以你們來了,讓我們看見了農民的氣息,看見了中國農民的風流和三晉的風流。”
提起傳承,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出身“猴王世家”,演了一輩子“猴”的六小齡童。如今愿意一輩子精研一個角色,傳承一種文化,堪稱戲骨的演員,有幾人? 在藝術上,死磕自己,苦練技藝的演員又有幾人?
那個從石頭里蹦出來的“猢猻”,那個大鬧天空,大鬧龍宮的“大圣”,那個日漸誠心,又偶爾耍賴的“悟空”,不論哪個動作,哪個姿勢都離不開日日苦練。正是這份苦練,才締造了后來的經典。
六小齡童在某采訪時,曾說過 “如果從我的祖父算起,“猴王世家”已經延續了四代。我們這個家族,不管是在艱難困苦還是在風平浪靜之時,都延續著一個夢想:演成一個完美的“美猴王”,演成一個雅俗共賞、前所未有的神奇精靈。這個精靈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養育而成,是中華無數代文學家、藝術家嘔心瀝血塑造而成,是天地造化的產物,也是人間真情的化身。”
為了完成拍攝,他曾經從長滿青苔的山崖上墜落差點喪命,也曾在火云洞大戰紅孩兒時成了貨真價實的“火人”,在80年代艱苦的拍攝條件下,他是靠“演技”撐起了“美猴王”。
正是如此,六小齡童的身上,才流淌著“美猴王”的血液。
3.
猴年來臨,我們想念心中的“美猴王”
更是想念那個無所畏懼,敢于顛覆,勇于堅持的自己。
因為,苦練七十二變,才能笑對八十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