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fā)奇想地去看電影,機緣巧合般地選了一部電影,稀里糊涂地誤場了兩分鐘,卻收獲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 看電影的全程,我一直在思考,到了后半程,真的受不了了,從來不覺得自己心軟,也不覺得自己會這么沒出息,一直哭一直哭,電影結(jié)束,領(lǐng)導本來也看得很難受,結(jié)果看到我,她都要笑了,臉上的妝全花了,眼睛腫了,結(jié)束了,淚還止不住,被蕾蕾強行拉出電影院,真是太丟人了,這是第一部讓我痛徹心扉的電影。
? 進場以前,海報上的一句話,就夠讓人沉思,“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我可以變成自己討厭的人。”讓自己討厭的人?對啊,其實我們的父母因為我們都變了,小時候的媽媽是仙女,像現(xiàn)在的女孩子一樣,研究各種化妝品,買一堆一堆的衣服,不上班的時候,她會靜靜地看著書,晚上趁我睡覺了,會自己寫小說,周末跟同學出去旅游,穿著超仙的裙子,披著披肩發(fā),她給我看照片,真的很像楊玉瑩,媽媽說,我爸就喜歡楊玉瑩。現(xiàn)在呢,她變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讓她討厭的自己,但一定是不太喜歡的自己,我長大了,為了我,她沒有了周末,初中的時候,她的周末是陪我讓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旁邊租一個房子,每天的任務(wù)是給我做早餐,午餐,晚餐,她不像以前一樣溫柔了,她會發(fā)脾氣,她對我的成績要求一直很嚴格,她把生活過成了茶米油鹽和我。影片中的母親米塔就是這樣,為了孩子能進入最好的學校讀書,她想盡一切辦法,她能跟那些富人攀比奉承,她也能裝成窮人在貧民窟生活,一個人會被社會改變,一個母親會為孩子變得讓自己討厭。
? 影片反應(yīng)的是教育制度問題同時也是階級矛盾問題,男主拉吉是一個中產(chǎn)階級,很有錢但是說印語,雖然有錢卻沒辦法讓孩子去上最好的學校,所以他為了妻子為了孩子,選擇了裝窮人,去占學校分給窮人25%的名額,前后對比,讓我們看出了,那些階級地位很高的滿口英語的富人,對階級的歧視,歧視那些說印語的人,也讓我們看到了那些窮人的質(zhì)樸與善良。
? 拉吉一家到了貧民窟跟希亞姆一家成為了朋友,希亞姆一家善良到把糧食供給分他們一半,把自己的工資分他們一半,以為拉吉沒錢給孩子交學費,就故意被車撞,讓車主賠他醫(yī)療費給拉吉當學費,那種沁到骨子里的善良讓人感動,或許貧困讓他們被這個社會黑暗的東西沾染地還太少,他們不懂人心的險惡,雖然窮但是有一種倔強的骨氣,但是他故意碰瓷又表現(xiàn)出了貧困給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是這部影片的真實之處。
? 希亞姆沒想到他那么相信的拉吉一家會搶占了他們孩子上學的名額,他說“既然你為了你的孩子做了你認為對的事,我也會為了我的孩子做我認為對的事。”他本來想去舉報,但是他碰到拉吉的孩子皮婭之后,他放棄了,他做不到,而拉吉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以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告訴了校長這一切,然而,校長沒有任何波瀾,原來她對這種事情本來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她根本不想給這些貧困孩子受教育的機會。
?
? 拉吉最后在開學典禮說的可以一番話,想呼吁大家給這些孩子學習的機會,臺下的人都收了感動,但是沒有反應(yīng),有些人想站起來附和,但是被身邊的人制止,或許這些道理大家心里都懂,但是他們不愿意說出來,這是電影給我最感動的地方,一種符合社會的真實感,它沒有像以前的電影結(jié)局一定是男主說完話,觀眾們紛紛站起來鼓掌,而是只有他的妻子站起來為他鼓掌,之后兩人離開,開學典禮仍在繼續(xù),學他的號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社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醒悟而改變,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問過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嗎?一個人伸張了正義,正義就會延續(xù)嗎?魯迅先生曾說,只要有一個人敢站出來,我們的國人就會都站起來,但往往沒人敢做第一個站起來的人,但是現(xiàn)在,一個人站起來就會有人符合嗎?不,當然不會,當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為了一時熱血而沖動,或許沖動地選擇了自己認為對的事而遭受了打擊,也就再也沒有這種熱血了,學校會因為拉吉就改變制度嗎?不會,該有怎樣的暗箱還是會有,中二時期說過可以改變世界的話不過是騙騙自己,我說我想當記者,我覺得只要媒體是干凈的,社會就一定會是干凈的,我總是相信哪怕我可以掀起一點點波瀾就好,可以拉吉掀起了波瀾也于事無補,所以我一直在想,昨天晚上一直是大腦缺氧的,我不知道一直以來堅持的東西是否有意義,可我還是倔強的相信會有意義,就因為社會上的人都在做一件錯事,所以你就要做嗎?就因為大家都覺得這不是錯,你就能認為他是好的嗎?做一個不從眾的人很難,拉吉的話不是講給大家聽的,而是講給自己聽的,他要拿出勇氣告訴自己我在做一件正確的事。
?
? 黑暗永遠都不會消失,但是我想我們就算做不到去抨擊去揭露,最起碼要知道這是錯的,而不是粉飾太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