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網上看到一段分享,講述一位27歲的女孩“三小跳”寫自己的成長和思考,認真看下去覺得還蠻勵志的。
我們就直接叫女孩小跳吧,小跳起點并不是很高,只是一個大專生,一步一進走了那么多年,到本科又到研究生畢業工作,到現在讀了第二個研究生,UCL。
前段時間小跳提交了最后一篇論文,結束了UCL的所有課程。連她自己也沒有未曾想過初中就想退學打工的小鎮女孩會在十二年后讀完了兩個研究生。
小跳曾收到了一條令她挺震撼的留言:你把這么多年都花在學習上,難道這不是一場豪賭嗎?
02
?
小跳為什么會收到這樣的留言,因為現在這個時代,人們太浮躁了。
小跳現在是一名15萬粉絲的博主,通過分享自己的一路走來的故事來激勵別人。
可是在這個時代,她也會迷茫。
在幾乎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在宣揚娛樂至上,讀書不如當明星,做網紅。做了博主幾個月后,如何月入五位數等等,人們只是想著怎么快賺錢、怎么好的享受,而忘了自己的初心。
其實這是一種內耗,讓人變得焦灼。
內耗,成了當今社會文化體系下讓人最疲憊的狀態。焦慮、糾結、急功近利、拖延,想的總比做的多,自責、自我否定,讓自己陷入了無盡的痛苦循環。卻還在看著別人宣揚的所謂成功,而焦慮不安。
小跳很努力,她從大專生一直努力學習,上了本科,讀了研究生,還考上了名校UCL錄取時的喜悅。
但在網絡上她收獲的是大批量的謾罵和質疑,有的人說UCL做為水校誰都能上,也有的說真正優秀的人從不說自己在哪個學校。隨之而來的一切批評與否定,也曾她陷入恐慌與自卑。
03
我們都是普通人,應該怎么做?
?
小跳給出自己的答案,停止內耗,專注自己。
我想很多人和小跳一樣,就是要找尋自己,專注自己,要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在做什么和應該做什么。
但似乎整個社會價值觀都在教我們年輕人流量至上,金錢至上。以至于丟失了該如何專注自己、珍惜當下。
在自己取得進步的時候,總會有人去打擊你,總會挑出一些這不好、那不好,這不完美,那不完美的事情說你。
有些人就是見不得你好,在網絡上質疑你、批評你。但千萬別把互聯網的評論用來懲罰自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
一切能讓你自卑的是自己沒有珍惜光陰,沒有認真過好每一天。
04
研究生同學小格是一個很有規劃很上進的女孩。
她在職備考,996之外擠時間看書做題,很努力的考上研究生,但是因為這所學校并非名校,她甚至不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考研成功的喜悅。
小鹿也是如此,因為發了一條朋友圈,被所謂名校的學生diss什么破學校啊也發。
小鹿很傷心,她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努力考上的學校會被別人說三道四?甚至一個本科的同事說她假努力,凹人設。
其實正如小跳跟我們分享的那樣,與其內耗,不如關注自己。因為其他所有的了解你和誤解你的言論都不該讓你成為一個內耗的人!
你要越來越認識自己,專注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好啊!
05
一、停止內耗,專注過程和體會
不要執念于任何別人表現出的結果,因為你能看到只有結果,過程比結果重要。去行動,給自己制定一步一個腳印的小目標,去實現它再設定更進一步的目標。
小跳從沒在是專科的時候就設定要考研的大目標,因為她也不確定自己可以,所以先考本科,再考四六級和雅思,這些一步一個腳印的目標,鑄就了她的信心,小目標的實現讓女孩相信自己考研是可以的。
二、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成
很多內耗源自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看了別人做的很好,自己也想去做。就這么周而復始,不斷消耗自己和時間,因為什么都沒做而循環式的內耗。
所以你不用看別人做這個成功了,那個人做那個成功了,你一直在參考,你一直在考慮如何做,反而遲遲沒有開始。
很多時候你想的太多反而制約了你的行動。
程咬金就三板斧,普通人也就是一招鮮,你能把最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了,我們人生太短,精力也太有限了,就做好那么一兩件事就好。寫作、閱讀、演講這些能力和自己的專業能培養就好。
三、如何找到真正能做的和會做的事?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想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應該做什么?”當你搞清楚這三個問題時,自然就會用行動去證實。這是一個擺脫內耗的有效自我問答。真正了解自己的就是自己本身。
人生在世,不過走這一遭。專注體會,多用行動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