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鳴鳳喬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了發(fā)小的文字,大意是那個相處了20多年的朋友,突然間死去了。
她在旅途中得到了這個消息,心中不禁感慨萬千。窗外艷陽高照,她的心卻沉到了海底,不知不覺流下了兩行清淚。
因為這個死去的朋友曾是她和她老公的共同朋友,現(xiàn)在他們在天堂相聚了,不知是否還能像從前一樣,一起把酒言歡,抵足而眠。
她心疼朋友的妻子,兒子,還有小孫女。設(shè)身處地地想著他們的痛苦,因為這也是她曾經(jīng)的痛,而且是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痛。
她也心疼她的朋友,又不得不承認(rèn),死,對那朋友來說是一種解脫,因為他疼了兩年,到天堂以后就不會再疼了。如果生是一種折磨,死未必不是一種最好的解脫!
像我們這個年齡,已經(jīng)看慣了生死,對死亡已經(jīng)很麻木。
她之所以有這么多的感慨,是因為她的老公,六年前也離她而去了。所以她說,朋友去見她的老公了,在天堂他們還可以喝小刀燒(一種白酒),可以打麻將……
如今朋友妻子的痛苦即是幾年前她自己心情的重新上演。
而她的先生,就是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那個人,也是我認(rèn)識了二十幾年的朋友,而且還是我的同事。
二十幾年前,網(wǎng)絡(luò)還不是那么發(fā)達(dá),想遇見一個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真不是太容易的事。可能近在咫尺,你卻不知道。
不像現(xiàn)在,易如反掌,在公安部門戶籍系統(tǒng)上輸入出生年月日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相同生日的人。
那時候,遇見了總會因為一些機(jī)緣,這就是一份驚喜,感覺生命真的是好神奇!
在同一天,兩位母親經(jīng)過甜蜜的痛苦帶到這個世界兩個新生命,也帶給兩個家庭新的生機(jī)。孩子永遠(yuǎn)是父母的希望。
當(dāng)時我剛剛參加工作,被借調(diào)到派出所幫忙整理戶口。姓名、出生、籍貫、家庭住址和照片等信息分別給予分類編號,逐戶逐人地充實。
這是公民身份信息輸入電腦系統(tǒng)的前期準(zhǔn)備工作,就是在這個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那個人。
他竟然還是我的同事,又被分到了同一個辦公室。我倆曾經(jīng)為誰能大一點爭論過,我說我是早上5點多鐘出生的,他只微笑不做聲,我就知道了,他肯定比我小。
我就咯咯笑著讓他管我叫姐姐,做姐姐的感覺很美妙,好像占了很大的便宜似的。
當(dāng)然他從來不管我叫姐姐,反而讓我叫他哥哥,當(dāng)然我也不會叫的。
這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
后來我就生病了,一直在家中靜養(yǎng)。就在我生病兩年以后的一天下午,一個同事給我打來電話,說他死了。
我家的固定電話,在梳妝臺下面那個橫格上,放得很低很低。我接完電話,瞬間感覺大腦一片空白,懵了,雙腿跪在地上。
他死得很突然。是在夜間,睡過去了,就再也沒有醒來。
我是不愿意相信,也不敢相信,那個曾經(jīng)鮮活的生命,會一動也不能動了。而且不久這個軀體就會灰飛煙滅,永別人世間。
其實說實話,他的死對我的觸動那么大,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出生。我們同年同月同日生,會不會有相同的八字?相同的八字會不會有相同的命運?
當(dāng)然,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即使其它都相同,但時辰卻是不同,所以,命運也不會相同。因為他已經(jīng)死去六年了,我還活著。
雖然我也曾經(jīng)與死神擦肩而過,但那都是過程,結(jié)局是我還活著!
那么多的巧合擺在我的面前,讓人不得不去唯心,感嘆世事的無常。
死去當(dāng)然就會一了百了,什么都沒有了,也不能再感受到親人和朋友們的歡樂和悲傷了。
無動于衷于:父母的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妻子的傷痛和長夜里的悲冷;孩子永遠(yuǎn)失去父親的陪伴。
朋友的心也是戚戚然,當(dāng)然包括前幾日死去的那個朋友。突然感覺死亡就像一場戲劇,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死去,所有的這一切都感受不到了,留給活著的人痛徹心扉地去感受,流干了淚,哭白了頭。
從前,我對死亡也心懷敬畏,很是害怕。因為年輕,感覺那是離自己很遙遠(yuǎn)的事情。
自從生病以后,體會到了那么多大大小小奇葩的痛,看到了那么多的生離死別。而且年齡也日漸增長,對待死亡已經(jīng)看得很淡很淡,想得很多很多,真的是不怕死了。
在去步行街的路上,有幾家開石碑店的。每次路過,我都會仔細(xì)地看上面的文字,也會認(rèn)真比較雕刻的花紋哪一種更好看。因為這是那個世界里家的門庭。
清明時節(jié),坐火車遠(yuǎn)游,車窗外常常能夠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墳冢,有的干凈利落,有的荒草叢生,有的板板正正放著祭奠的花圈……
還有最近看了《花開月正圓》。里面的人死去以后,墳冢修得又大又漂亮。除了墓碑以外,墳冢本身還用水泥圍了起來,這樣很安全,就不怕經(jīng)年的風(fēng)吹雨淋了。
是的,關(guān)于死亡,我想了很多很多。我也想麻木地生活,過了今天不管明天,但我卻做不到,或許這就是我們A型血的性格。
記得出院的時候,醫(yī)生對我們的囑咐就是,除了管住嘴邁開腿之外,更重要的是修身養(yǎng)性少想閑事。
但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只明白道理,卻忍不住親身去實踐。
我也常常去想追悼會的樣子,不禁又把那一場“盛會”當(dāng)作了一個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臺。總有一天,主角會變成自己。
不管是誰,不管你是曾經(jīng)富有還是貧窮,不管你是曾經(jīng)健康還是疾病,都會有這樣一個舞臺,做一次主角。
原諒我這樣想。因為每一天夜晚躺下,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所以我會盡量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質(zhì)量,有的時候就難免自私,以自我為中心。
面對父母,面對愛我的人,愧疚埋在心里。
因為我不能時時刻刻面面俱到地關(guān)心家人。過節(jié)不能回去團(tuán)圓,也不能領(lǐng)著父母游遍千山萬水,更加無奈地看著孩子自己打拼……我握緊了拳頭想為每一件事情推波助瀾,卻使不上力氣。
我關(guān)心的是自己,是自己每天的飲食和睡眠。我只能這樣,唯有這樣,才能擁有更多的陪伴。
知道你們都愛我,祝福我健康,所以我要好好活著,讓愛我的人心里都是我鮮活的樣子。人在家就在。
我常常給爸爸媽媽講故事,用別人的故事點化他們,告訴他們生死無常本是人生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可以悲傷,但不能過度。可以難過,但不能沉浸。
天漸漸冷了,房間里也空曠冰涼。老公躺在身邊的夜里,就很溫暖。而白天他不在家,我躺在床上就會手腳冰涼。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不在,他也會很冷。
還有孩子,都已經(jīng)很大了,還有操不完的心。在一個母親的眼里,孩子不管長到多大都是那個不懂事的孩子。奶奶70歲,父親50多歲的時候,我們回老家。奶奶對父親還有說不完的叮囑和牽掛。
我承認(rèn)我是一個拖泥帶水,兒女情長的人,心中總有太多的放不下。
正如前幾天死去的那個人,引起了我朋友的愁思,朋友的思考也打亂了我的心湖。
其實對死亡的思考并不是一種悲觀,只有通過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去生活,這恰恰是熱愛生活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