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雪那天,一個沒有nipple的男人就會堆起一個大大的咧著嘴笑的雪人,把他剛剛殺死的女性的圍巾、切割下的頭顱或者半截身體放在雪人上,與之融為一體.......
推理懸疑小說《雪人》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背景設在挪威,但讀起來卻比當地天氣還要寒冷。昨天一口氣把小說讀完了,之后的幾個小時腦子里一直想的都是那個眼神空洞、鼻子用胡蘿卜做成卻像一只中指般指著你說"Next is you"的雪人。
簡單介紹下這個作者,有著北歐犯罪小說天王之稱的尤?奈斯博,他拿過北歐的所有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獎、書店業者大獎等等;除了一大串獎項和提名,他的個人生涯也很有意思,曾是挪威知名搖滾巨星的他白天任職于金融公司,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演出。不久,他考得金融分析師執照,被挪威最大的證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樂團越來越難以兼顧,瀕臨崩潰的奈斯博決定休半年長假。于是他帶著筆記本電腦,跳上飛機,前往澳大利亞,在那里寫下了日后讓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部《蝙蝠》,結果一鳴驚人,正式開始職業作家的生涯,而《雪人》正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其中的一部。
除了作者對于氛圍冷峻細致的描寫外,更讓我著迷的是它的敘事風格,看完之后覺得超級蒙太奇,非常有畫面感,大呼過癮(也可能是讀書太少= =);同時讓我想到上周去的重慶,一座魔幻的山城,當你覺得已經到達頂樓的時候,才發現才是人家鬧市區的底層,這也是蒙太奇的另一種體現吧。
而事實上,蒙太奇的原意正與建筑相關,是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是法語建筑學上的一個術語最早本是建筑術語——腳手架,而后又引申為組裝、安裝的意思,而后用在電影中表示剪輯并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影視語言。
簡單一句話來概括,蒙太奇是把鏡頭與鏡頭有目的地組接在一起的方法。
那么蒙太奇是如何誕生的呢?
起初,電影電影中沒有剪輯的概念,往往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尾;那么顯而易見的是,這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巨大的約束性,舉個例子,我如果要拍主人公從五道口移動到三里屯,我要扛著攝像機跟著他一路跑呀跑呀跑;更可怕的是我想拍一個少女變成老婦,我得扛著攝像機等到她和我頭發花白;所以那時候的電影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場景中,把主角從上拍到下,再從下拍到上;可以說這時候的電影還未形成一種藝術,僅僅是對日常畫面的攝像。
直到1903年波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3 ),首次引入了“交互式剪輯”,將不同空間的兩段畫面拼接在一起完成敘事。
對了,波特是愛迪生的助手,沒錯,就那個發明大王愛迪生,除了廣為人知的電燈,電影攝像機也是他發明的,別問我為什么他辣么膩害,畢竟人家有兩千多項發明(圍笑)。
那么到了現代,還有電影從頭到尾只用一個長鏡頭完成拍攝嗎?
哈哈哈萬萬沒想到,亞歷山大?索科諾夫2002年拍攝的《俄羅斯方舟》 就是這樣一部兇殘的作品,整部影片90分鐘,只有一個鏡頭。它依托于空間的不斷轉換因此不算單調,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一次實驗。
接下來,我們聊聊蒙太奇的類別:
1.敘事蒙太奇
敘事蒙太奇的特征是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為主旨,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因果關系來分切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從而引導觀眾理解劇情。
2.表現蒙太奇
“表現”,如它的字面意思,其目的是為了產生一種視覺表達效果,通過相連鏡頭間相互對照以激發觀眾的聯想,形象地揭示事物間的關系。
其中,敘事蒙太奇又可分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連續蒙太奇、顛倒蒙太奇。
平行/交叉蒙太奇
把這兩者放一塊兒其實是因為我也沒太搞清楚它們的差別,簡單說來,就是同時同地或同時異地或異時異地發生的兩條或以上的線索并列出現,分頭表述在一個完整的敘述結構中,以《羅拉快跑》為例:
這邊,羅拉要幫男友籌錢沖出了門,持續快速地奔跑;
而另一邊,羅拉父親的情人在逼他離婚,和羅拉那邊是兩條同時異地的故事線;
其實很多時空穿越的片子都會用到平行/交叉蒙太奇,比如《觸不到的戀人》則是異地同時。
連續蒙太奇
連續蒙太奇是以一個連貫動作的持續出現或一條有邏輯因果關系的敘事線索為主要依據的鏡頭組接,也是電影里特別多用到的一種,鏡頭組接的依據通常是情節順序、時間空間順序與邏輯順序。
比如很多電影開頭出現的,從宇宙中地球上的某個點到一步步放大到近景;
顛倒蒙太奇
顛倒式蒙太奇是一種打亂時間順序的結構方式,先展現故事或事件的現在狀態,然后再回去介紹故事的始末。它常借助疊印、化變、化外音、旁白等轉入倒敘,成為影視節目構成基本手段。
基本很多懸疑片都喜歡用這種手法。
說完了敘事蒙太奇,來接著聊聊表現蒙太奇吧。
表現蒙太奇可分為:積累蒙太奇、隱喻蒙太奇、對比蒙太奇、重復蒙太奇;
積累蒙太奇
積累蒙太奇指將一系列性質相同或相近的鏡頭連接在一起,通過視覺的積累效果,造成強調作用,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一個意思,通過同類的鏡頭去營造一種氛圍。
以《爆裂鼓手》的一組鏡頭為例,以下三個連續鏡頭我是一秒截一幀,它們均圍繞同一主題:一個平淡的夜晚;
隱喻蒙太奇
隱喻蒙太奇是指通過鏡頭組接,將不同形象并列,以產生比擬、象征、暗示的作用。再次以《羅拉快跑》中平列連續出現的幾個鏡頭為例:
注意看以上三張圖,有沒有發現什么共同點?
嗯,沒錯,都有紅色出現,包括羅拉家的電話和羅拉的發色。
而紅色,代表危險、警示;同時也代表了青春、熱烈,這恰恰是羅拉的性格寫照。
說到紅色,不得不提到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藍白紅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紅》了,很多個場景都運用了大量的紅色,也有著不一樣的含義,咳咳,扯得有點遠了...關于色彩在電影中的運用,以后再單獨拿出來說好了。
對比蒙太奇
對比蒙太奇把性質、內容或形式上截然相反的鏡頭并列組接在一起,利用它們之間的沖突因素造成強烈的對比, 以強化表達情感。
如《肖申克的救贖》開頭那段,男主角在喝酒,他老婆和情人在親熱,既是平行蒙太奇,又是對比蒙太奇。
重復蒙太奇
重復蒙太奇是把代表一定寓意的鏡頭、場面或類似的內容在關鍵的時候反復出現,構成強調,起到了深化主題的特殊效果。
以《阿甘正傳》為例,影片開始,一根羽毛飄飄蕩蕩,吹過民居、馬路,最后落到阿甘腳下,被他收進書里,這個畫面優雅卻平淡無奇;
影片的結尾,阿甘坐在他母親曾經送他上學的長凳上,目送兒子上了校車后,默默地想著什么,從書中滑落的羽毛從他腳前飄起,飄向藍天、白云之間;做到了首尾呼應,引發人的無盡遐想。
到這里,蒙太奇的分類也基本講完了。《教父》《阿甘正傳》《羅拉快跑》都是蒙太奇教科書般的存在,個人覺得可以一刷再刷。
有些電影其實很多年前就看了,當時覺得很好看,卻說不上來好看在哪兒;現在才知道是蒙太奇的魔力使然,比如以上推薦的三部電影,看的時候覺得沒有一點拖沓暢快至極,其實除了優秀的劇本,大部分是拜鏡頭短,動作多所賜,它使得電影節奏緊湊以鎖住觀眾的注意力。
而當我不僅僅流于表面的東西,比如劇情bug、比如演員顏值,而是去了解電影的蒙太奇,即導演是怎么拍電影的時候,才真正被鏡頭的魅力所折服,只留下低頭一聲驚嘆“這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啊”...
歸根結底,電影是鏡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