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沒怎么寫過東西,文筆乏善可陳,更談不上“堅持”的工科偽文藝青年,來談“堅持寫作”這個話題,似乎毫無說服力。但是管他呢,從此我要堅持寫點東西了,這是我當下最想做成的事,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可想來想去,開篇不知道寫點什么好,只好硬著頭皮來談這個話題,就當分享一下我為什么突發奇想地要做這件事。
1.寫作能理順思維,把事情想的更通透
即將要邁入而立之年了,腦子里開始有很多想法。過去的成長經歷,失敗教訓,亦或是逐漸成型的三觀,不斷在腦中劃過,總有一種想表達出來,去跟別人分享的沖動。可每次我心里明明想的很清楚,想要成文系統闡述的時候,卻又迷糊了,感覺這個觀點似乎沒那么正確,很有局限性。
比如最近有一個很優秀的女孩過24歲生日,在朋友圈留言:走過路過,請留下一個人生建議送作生日禮物。我幾乎不假思索的留言道:“大膽去做基于自己價值觀下認為正確的事”。從我的成長經歷來看,這是我總結出來,已經成為我人生信條之一,努力踐行好幾年的心法。
但當我想寫一篇文章,把這個觀點去跟別人安利一下的時候,問題來了,總感覺哪里不對勁。
比如青少年價值觀還未成熟,若真按這個方法去做,沒有人指導,可能會釀成不可彌補的錯誤。因此,必須為這個觀點加幾個條件才行。
把青少年除外吧,畢竟還是年輕嘛。但是有些小孩的想法又是相當成熟的,比如韓寒。
嗯,那就要求價值觀正確的才行。那么如何來判斷價值觀正確呢?韓寒當年受多少主流教育專家的指責,但他堅持去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最后仍然成績顯著。
苦思冥想了個把小時,終于放棄,承認這個觀點我還沒想好,需要再打磨。
經歷了數次這樣的事情之后,我再也不能忍了。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安靜的智者。不是段子里幫人點撥的那種,什么某人找智者解惑,智者問:我給你一塊金子或一捧泥土,你應該怎么選?答道當然要金子。智者神秘一笑:土里有種子的哦。某人豁然開朗,回答道:這是我的郵箱……
我理想中的智者是不焦不躁,不大喜大悲,心如明鏡,能把事情想的很通透。所謂高深莫測而又低調務實。非要舉個人物,那就是天龍八部里的掃地神僧。
對于有著如此遠大理想,卻連這些簡單的問題都想不明白,如何能忍呢。該怎么辦呢?
周國平說,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經歷轉變成內在的心靈財富。
沒錯,那就寫作吧!
2.寫作能滿足自己的小心愿
我相信每個人都曾有寫點東西的沖動,寫出漂亮清新的文字,發表一篇完美的愛情故事,亦或憤青地寫出發人深省的評論。對我來說,能達到其一,心里想一想都覺得美滋滋的。
可是受成長環境所限,大部分人都止步于想法。想一想我們的人生過得多匆忙呀:
高中承擔著繁重的學業和一輪一輪的考試,我們必須要考上好的大學,那是大多數人特別是身為農村人的我唯一的出路。
大學揮灑激情和青春,友情愛情讓人亦歡樂亦痛哭。有人沉迷游戲,有人熱衷活動,而我專注學業,四年、七年眨眼而過。
畢業工作后,工作起步時的不適、艱難和迷茫。成家后要承受房貸車貸,贍養父母,撫育子女。很多時候我們來不及思考,只顧往前沖。
對于現在的我來說,再次北漂后,有了很多個人時間,思考和沉淀變成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既然這樣,就寫下來吧。
3.寫作能把知識系統化,以輸出來帶動輸入
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紛繁的資訊和碎片化的知識帶著款款的誠意不斷向我們襲來。每天有娛樂段子、世間百態,也有雞湯好文、深度干貨,仿佛讀完這些,就能無所不知曉,跟任何人都能侃侃而談。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
比如我,是一個有上進心有好奇心有理想的大好青年,同時不抽煙不酗酒很少玩游戲,對電視劇和電影也不感興趣(愛情動作片除外),每天花很多時間讀文章刷知乎,聽邏輯思維被羅胖洗腦,這么長時間的積累,理應滿腹經綸才對。可是然并卵,在和別人探討的時候,我仍然很難順暢把“所學”表達出來,也就代表我讀進來碎片化的知識,并沒有融入我的知識體系中。
最近跟《演講達人成長日記》的作者龍兄交流,參加了他的堅持星球活動,也從知乎找了些文章看,終于找到解決方案,沒錯,就是寫作。龍兄說輸出倒逼輸入,只有當我們去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并嘗試寫出來時,才能有目的性的去找尋輸入。再引入知乎里周筠回答“碎片化的知識如何成知識體系”的一段回答:
如果你肯堅持寫作,那么慢慢地,由于寫作需要整理和組織信息,于是,這些有價值的碎片也就能如同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一樣,被你慢慢串在一起,變成珍珠項鏈——寫成文章。
以上就是我想要寫點東西的原因,而且要堅持寫下去。
PS: 從頭看了一下,好像還是蠻有說服力的嘛。即便我是個工科生,對待寫作這么艱難的事情,仍然能一蹴而就,雖然一不小心就到凌晨一點多了,但總歸是能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