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天的時間,飛一萬公里,橫跨8小時時差,去看了些中國的東西。
走進中國館的時候,就會尤其想家。
逛展的時候幾乎都忍不住眼眶里的淚水,只為那一份在異國的熟悉感。
33號中國館,是大英博物館70多個展廳里唯一一間會出現中文的展廳,當然了,還是親切的文言文。
其實走在中國館里心情是驕傲的。
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仔細的研究著我們的文化,稱贊著那線型圓潤的雕刻,驚嘆著做工考究的瓷器,然后在文言文介紹前一臉迷茫。
我心里暗爽?。∧銈兛床欢桑。?!
紅底白字的介紹在走進大廳的那一刻就非常顯眼了,6磅買了一本博物館的信息指南,里面關于中國文物的介紹也僅是寥寥數筆。
我駐足細細看著這些文字,或許是因為了解,讀起來并不似其他館吃力。
大英博物館是這樣介紹我們的:
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ivilisations.
從青銅器到玉器,書畫瓷器和絲綢,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多達2.3萬件,但其實我們并不能看到這么多,由于各種各樣的限制,2000多件已經是極限了。
展廳從夏商周時期“詳盡”的介紹到了四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雖然他“巧妙”的跳過了晚清時候的部分事件。
呵,其實我還是蠻期待他們要怎么抒寫自己的侵略史的,算了,也只能冷笑一下。
我喜歡博物館,卻不喜歡大英博物館。
我興奮的發了朋友圈,打上定位,宣布自己圓夢了,因為我在電影里看到的大英博物館,一個展廳就是一個世界。
然而呢,夏季的高溫,洶涌的人群,充足的光照,層層疊疊堆積的“寶藏”,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保護文物的。
我看到佛像就赤裸裸的立在大廳中央,壁畫直接暴露在空氣里,瓷器卷軸層層疊疊的堆放....
我沒有學過考古,可是就連我都知道,高溫,人群,空氣,都不利于文物的保存。
大英博物館里的這張壁畫是最直觀的例子,直接暴露在空氣里,沒有任何有效保護,長年累月之后,總有一天,顏色會漸漸褪去,造成的損失也將無法彌補。
這張壁畫是英國的斯坦因用低廉的價格從中國“買”來的,而它體積過大,當初為了方便運輸,斯坦因就自己肢解了壁畫,到英國再組裝起來。
那割痕清晰可見。
以及我們的國寶,《女史箴圖》。
我賭一萬個字你一定在教材上見過他。
他原本保存在頤和園,八國聯軍侵華時被英國軍官掠奪并以25英鎊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入館之后,大英博物館按照日本畫并請日本技師重新裝裱,將畫分為了三段....
分了..分了..分了?。?!
自此,《女史箴圖》被嚴重破壞。
而那些被放入玻璃展柜里的展品呢,一個個密集的擺在大廳里,列在走廊上,就像是商店里展出的賣品,像是集市,更像突然闖入了暴發戶的家里,看他急于宣揚著自己的財富。
展廳里真的太熱了,還是出去吹點冷風吧。
委屈也不僅是我們中國館的。印度,是堂堂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卻被混在了亞洲館里一同展出,埃及,代表著來世愿望的木乃伊隨意的橫陳,然后擠在狹小的展廳,希臘,將整個神殿都搬了過來。
在這里,看不到一絲對文明的尊重。
很多人說,如果當時文物不被搶走的話,以當時的社會現狀很多也無法保留下來,還不如讓歐洲人為我們保存。
可是我認為,我的東西,就算是我燒了扔了,也輪不到你來搶。
我想要看看那些在中國無緣見到的文物,看看我們放在心尖上的寶貝,看看我們的文明,誰能想到,在8800公里以外,他們并沒有被好好對待。
British museum里,卻很少有東西是British的呢。
要我說啊,大英博物館,不如說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