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一個軟件開發的Leader聊天,談及了新員工(社招)的效率問題,大體意思就是新進來后代碼寫的一團糟,花了幾天寫的代碼,結果是BUG一大推,根本沒法玩下去了,最后只能老員工全部推翻重寫。網絡上有很多討論不同程序員之間的效率差異的,有說好的和差的效率相差50倍的,也有說相差100倍的,如果從效率角度看剛才的例子的話,這個效率就是負分,也就是相差1000倍都不止。
先把程序員的特殊例子放在一邊,又,我們把組織或者集體的效率先不談,我們今天談一談個人工作效率保證機制。
當Paul Graham被問及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者機制可以讓工作更有效率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謙虛的答到:個人并不覺得自己很有效率。不過接著他給了兩種方法,一是設定deadline來逼著自己工作。二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Paul Graham舉的例子是
The other kind of work I do is writing essays. And I do that voluntarily, I am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and the essay starts writing itself in my head. .......If you work on things you like, you don't have to force yourself to be efficient.
做了你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寫作,就算你在大街上腦子里面已經自動開始寫了;做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效率自然就高了。
我個人經驗看,第一點確實是非常好的方法,給每一件事情設定一個deadline,并建立自我獎勵懲罰機制,這樣對于自己就會有非常明確地目標并且迫使自己必須朝著目標前進。另,如果細化來說,有個小技巧如每日結束工作之前就列出第二天必須做的事情到to_do_list,那么如果不出意外,第二天的工作效率會非常高。不過第一點,總體來說并不是終極解決方法,人都是有惰性的,畢竟能夠精確的自己控制自己的人是不多的。相比之下,我更欣賞第二種方法。
而第二種方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實際上是有矛盾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或者剛畢業的大學生實際上并不知道自己感興趣的是什么工作,這是不是意味著大部分工作中效率都只能較低呢?我覺得不是,記得當初剛參加工作時,就辯論過“愛一行,干一行”還是“干一行,愛一行”,辯論并沒有結果,但我個人一直信奉“干一行,愛一行”,也就是說,一個人先去做現在能做的工作,只要有心,充分調用自己的腦子和手腳,經過一段時間,可能長也可能短,看個人悟性和際遇,必定能夠愛上這個工作,如果方法得當,工作效率必然很高。
回到最開頭的例子,如果給這些新員工適當的方法引導,給予一定的時間練習,只要他們不傻,必定會從效率負變為正,進而變得喜歡這個工作,之后進入良性循環,效率又會更加精進達到正100+。還記得古墓里面楊過睡的寒玉床嗎?睡覺的時候也在練功。我想程序員漸入佳境之后,也許睡夢中也在編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