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蕭秋水老師的一段音頻,叫”什么阻礙了我們成長“,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能有所感悟吧。
先提到了學習與成長是兩碼事,學習是過程,成長是結果,不是學習了就會成長。但如果反過來是成立的:凡是成長迅速的,都是愛學習并且很會學習的。下面總結了幾點影響我們成長的因素。
(1)急功近利少耐心(2)前路迷茫少目標(3)只中輸入少輸出(4)一味焦慮不行動(5)心猿意馬不專注(6)三心二意不堅持
總結起來就是做事浮躁,沒方向,不輸出,不行動,不專一,三分鐘熱度。感覺自己這幾條差不多都占著了。
“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應該是讓子彈飛里的臺詞吧,還是強調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成長的方向是很重要的,才有了方向才能向那方面努力。如果方向錯的話也是不行的,需要他人指點。這點讓我想起SMART法則(Specific-必須明確 Measurable-量化目標Attainable-不脫離實際 Relevant-與其他目標相關 Time-bound-時限 ),通過這個來確定做事的方向,向這方向努力。
我感覺給自己定目標挺多的,比如減肥,一年看多少本書,早起,學一門新的技能,學一門樂器,學一門語言等等,自己的想象都很好,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就不行了。很多都是腦子里有一些念想,但是怎么也實施不起來。還是比較迷茫,感覺有目標沒有落到實處。 只有輸入沒有輸出這一點,感覺自己是非常欠缺的。
讓輸出變得有用
很多人看上去很愛學習,也愿意投錢進去,造成一種假象:我就是愛學習,但是到最后什么都沒有。沒輸出,就什么也得不到,這好像說的就是我啊……輸出要有價值,把輸出變得有用,沒有用的輸出是不行的。什么樣的輸出有用,就是對他人就價值,別人愿意看,愿意學,愿意分享給其他人看,能做到這些應該就行了。想要提升自己,太空洞是不行的, 愛學習真的是假象,假裝愛學習有什么用,只是麻痹自己。要能做出成果,原來看到李笑來老師提到的一句話叫:“做出東西來”,什么先不要管你先弄出東西來再說,做出自己的產品。就是培養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東西,能夠代表自己個人的標志,個人突出的地方,這就是自己的輸出。
因為焦慮不行動,這也是我自己的痛點。腦子里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很多都是一閃而過,這個今天要干,那個我也要干,但是很多只是想想而已。經常看很多東西很好,腦子里有一些想法要把它學會,但是只是有想法,只是想想就完了,時間長了就感覺急躁,什么都沒干成。先提出來下一步看看怎么能夠解決。 這有什么用呢,不行動起來,拖很長時間,比如寫這篇文章,直到最后一天才想起來。不想給自己找理由解釋,什么工作忙啊沒時間啊都是借口,沒有做就是結果。
這些只是自己的一些感想,還沒寫出對應方法,下一篇再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