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已播大半,原本甜如蜜糖的帝后之間也終于漸生裂痕。
觀眾開始吐槽如懿,為她著急,怨她看不清現實,怒其不爭。
如懿不屑于爭,堅守初衷自始至終不變,只是似乎不大討觀眾喜歡。
如懿與衛嬿婉不同,衛嬿婉渴望權位,單純地爭奪。她爭取富貴只為過舒適的生活,想當皇后只為享受權力。
如懿決定當皇后卻是為與皇帝的情分,為了去萬人之巔陪伴心愛之人不再孤單。
如懿大概是近年電視劇中看得唯一毫不帶主角光環的主角。不僅不帶主角光環,嚴格講還比較背晦。
譬如被誣陷進冷宮、孩子被衛嬿婉害死,觀眾們簡直急得不得了,怪如懿“太弱”、“不小心”。
類似劇情固然不大能迎合觀眾的旁觀者視角,卻將現實演繹的淋漓盡致。
恰如現實中,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過被算計的經歷。當真相被蒙蔽,孤零零陷入百口莫辯中卻唯可竭力咬牙忍耐。
當衛嬿婉三番四次暗中害如懿,如懿卻全副心思集中于對付金玉妍。當察覺衛嬿婉手段更狠厲,卻已感覺疲倦不堪,幾乎無力再爭斗。
恰如現實中,當你集中精力應付眼前的大問題,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到察覺,已滿心疲累。
如懿太愛皇帝,也成為她最大的軟肋。衛嬿婉卻只將皇帝當作攫取利益的階梯,故爾能抓住皇帝弱點打擊對手。
恰如現實中,你拼命守護、用盡畢生珍愛的人,或者只是旁人眼中可利用的工具。對此卻防不勝防。
《如懿傳》深宮內妃嬪們由于立場不同以及各自利益產生矛盾沖突,本無涇渭對錯。非常符合人性與現實。
固然如懿只有徹底對皇帝死心,方能避免結局凄涼,奈何如懿做不到。
感情中舍棄決絕究竟有多難?
年少相知相愛,攜手共度半生,猛然察覺面前之人已非從前,如何能不困惑驚心?
往昔若綺夢,若與之決絕亦是割斷往昔的自己。
縱然現代人面臨如此情形,恐怕亦覺為難。
更何況如懿活于古代巔峰皇權社會。
既需遵從皇權,又需遵從女子從夫的倫理綱常。
作為皇后,她須遵從皇權。
作為妻子,她須遵從夫君。
即便她徹底清醒,也無法跳出框架、無處可去。
當初如懿聽聞西洋畫師所言,隱隱然向往卻只能感慨。
踏入紫禁城那刻,她便注定被紅墻困住終生。
劇中最令我動容是如懿與太后的那段對白——
“或許看不清前路,
卻看得清自己的心。
不喜孤寒高位。
可他感覺孤單,
我就只想到他身邊去。”
與太后不同,如懿對皇帝情感始終如一。
她對君心愛戀是如此向往,以致聽不進太后的告誡。
她一步步走向他,為他執著了畢生。
當昔日綺夢被現實粉碎,她選擇執著初衷,直到死去。
她如此堅守執念、寧折不彎,可她心愛的人,卻不能守護她。
《如懿傳》里的皇帝被廣大觀眾吐槽為“渣龍”。出事他從不能護如懿周全。
皇帝心思極端細膩敏感,卻類似于“愛無能者”。他知道如何寵,卻不知如何愛。
幼年經歷令他自卑又自負,迫不及待想掌握一切又常常透出不自信。不自信造就了他猜疑的性格。
他害怕非議,渴望被萬眾膜拜景仰。
他選如懿作皇后,面對金玉妍污蔑,他任太后將惢心送入慎刑司,只為向萬眾證明如懿的清譽,證明他所選皇后的清譽。
他相信如懿,卻又不敢獨斷專行,不能于風浪中屹立不倒。他對如懿的情誼,無法成為維護如懿的屏障。
皇帝性格中無疑存在很大的懦弱,只是他性格中的懦弱被皇權的光芒掩蓋。
任何女子看皇帝,無不是九五至尊,強大到可以倚靠。
誰知性格中的懦弱遠非權力可以掩蓋。
正如每回失子,皇帝從不敢面對,他習慣于瑟縮于自己的空間里,獨自傷懷。
于是,那些柔弱的女子,無一能獲其陪伴溫暖。
《如懿傳》中,孩子幾乎是全部女子的軟肋。
恰如感情原本只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卻包含了很多復雜的內容。
性格中的缺陷在婚姻中暴露無遺。
皇帝性格中的猜疑與懦弱,令如懿常常面對風浪獨自承擔悲傷,為此漸漸寒心。
一往情深情感終然不抵御現實磨難。
風浪面前彼此終然被打散,令往昔不離不棄的誓言隨風飄散。
《如懿傳》令人不禁去思考——
年少澄凈無暇的情感,當步入婚姻,是否能走到圓滿?
或者年少時的期許,半生的守候,亦難抵現實的殘酷風霜。
當昔日的澄澈情誼難抵嚴寒風霜,熱戀之火漸漸熄滅,豆蔻年華漸漸凋謝,摯愛也隨之漸漸走向末路。
疲倦站于風口浪尖,戀眷回首。往昔綺夢韶光竟如此繾綣難舍,溫暖此刻孤寒沉寂。
如懿于是沉湎于往昔的溫情回憶中漸漸死去。
她的期盼,亦是無數愛侶的期盼。
昔年我們真心相愛,渴望共度余生。
如今我們攜手進退,只想歲月溫柔。
這大概是愛情與婚姻最圓滿的模樣。希望戀人們皆能同心白首、相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