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前些天,問我家小弟弟:“你長大了想做什么”?
弟弟說:“我想當警察!”。
再過了一些天,又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么?”
他說:“我長大了想當賽車手”。
“你不是說想當警察嗎?現在怎么又想當賽車手了?”。
“我覺得還是當賽車手好”。
就這樣,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出于此刻他對小汽車玩具的熱愛,就改變了初衷。你可能會說:“那多不好啊,沒有一貫的目標,三心二意,成不了大事”。
我想,這沒有什么不好,這是對目標的校正。人的一生中,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實現自小樹立起的人生目標,多數人還是在以后經歷中不斷調整目標,最后也有不少人還是成就了一番事業的。人之初,心智未開,所識有限,大多只能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所接收的信息來樹立自己的目標,但當人走入社會,歷經種種挫折,方悟到自己原來所知僅為事物的表面,而不是事物的本質核心,懂得了“知易行難”。知到了難,迎難而上固然精神可嘉,但若所事確與自己的內心深處的興趣發生了嚴重沖突,就需要對人生目標重新來一次“校準”,就如對校準鬧鐘的指針一樣,雖然指針每時每刻都在轉動著,但過了一段時間,竟不知不覺就與標準時間發生了偏差,需要重新校對一次。人生也是這樣,固然我們要有“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信念,但也要有適時理性地反醒的安排,不能任憑自己的個性滑向自己已不認可和信服的目標。
人作為各各不相同的個體,本就沒有所謂統一的“成功”的標準,也就沒有所謂統一的目標。但毫無疑問的是,每個人生來這個世界上都是有用之人,都有其需要達到的目標。每個人需要為自己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不是由別人告訴我們什么是人生目標。既然人生目標是由己所定,那么我們只需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渴求的是什么東西。這個我們日以繼夜,愿意花上所有時間去獲取的東西,就可以確定為我們的人生目標。
只有確定了內在的目標,我們才可以化繁為簡,以單衣薄履穿過亂石陣,不畏困難險阻,勇往直前,成為一個精神自足的人。這才是謂我所謂的“成功”。這個成功可以是比爾蓋茨的金錢財富,可以是德蘭修女足以讓兩軍對壘于陣前放下刀槍的愛的威儀,也可以是弘一法師舍身求法的善行。在有生之年,只要出于我們內心的渴望,我們大可拿起,可以放下,又可以再拿起,再放下,不斷調整目標,直至內外通達,成為一體。
若能抱著好奇之心嘗遍萬千事物,即便沒有一樣達到眾人所謂的“成功”,于己來說也是一種成功。成功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為什么要別人的認可呢!自己認為的成功即為成功。于是乎,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率性而為,時不時校正一下自己的指針,不失為達到成功的有效途徑。
或許有一天我再問弟弟,“你想長大以后想當什么”?若果他說“我什么都不想當,我只想成為我自己”,我則認為他已經成功了!
2016.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