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書籍不是別人的推薦,而是自己學過的教材,不論當初使用的是哪個版本,它都是我們專業的底層代碼,具有不可替代性。
前不久,中國心理咨詢師籌委會的一位老師邀請我羅列一個推薦書目清單作為咨詢師工具包的內容,并要求“說明一下簡單的分類或者作三言兩語的說明”。斟酌后,我覺得自己推薦的書目大體可以分為普及類書籍、心理學書籍和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書籍,第三類又分為適合于咨詢師新手的和有經驗咨詢師的。
經過嚴格篩選,在我頭腦中最終留下來的第一類書籍有三本:(1)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2)弗洛姆的《愛的藝術》,(3)悟義的《禪舍》。前兩本所談的主題都是“愛”,而“愛”對于一個人——不只是咨詢師——的價值無需多言,而通過閱讀,可以明確什么才是恰當的愛。遺憾地是,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西方人,其價值觀與我們東方(中國)人有著巨大差異——關于這一點,隨著我閱讀遍數的增加,越是體會深刻;更為遺憾的是,國內不同的譯本都對此缺乏覺察。正因為如此,我為自己的學生選擇《禪舍》作為對比和補充,該書的作者是我師父。任何人認真讀過我師父的書,都不會懷疑她是儒、禪、道的集大成者。今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磅推出了我師父的五本書,不是沒有理由的。
所謂普及類閱讀書籍,旨在維護和提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咨詢師除了自己閱讀外,可以推薦給或指導著來訪者、求助者和社會大眾閱讀。
關于第二類,我曾多次推薦過。它們是: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7版,菲利普·津巴多、羅伯特·約翰遜、薇薇安·麥卡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社會心理學》(第11版,戴維·邁爾斯,人民郵電出版社)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第6版,羅伯特·費爾德曼,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變態心理學》(DSM-5更新版,蘇珊·諾倫-霍克西瑪,人民郵電出版社)
《人格謎題》(第4版,大衛·C·范德,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推薦這五本書的理由很簡單:權威。因為是科學著作,請購買時一定要跟上版本的更新速度。
有必要指出,我不建議咨詢師把精力放在對這種大部頭著作的閱讀上,但需要每位咨詢師都手頭必備,以便作為一種工具書查閱。
心理咨詢的專業書籍是我推薦的重點。有本必讀書是許又新的《心理治療基礎:一個心理治療家的忠告》(貴州教育出版社),闡述系統且言簡意賅。
他的《神經癥》(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也值得每個咨詢師認真閱讀,而其《精神病理學》(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則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讀許又新教授的書,我能感受到他對弗洛伊德及其心理動力學的深刻批判!(請注意,是“批判”而不是“批評”,批判是最高的尊重。)我覺得,這一點對當下中國的心理咨詢師,尤其是對精神分析迷信的咨詢師們,極其可貴。
我認同一個咨詢師應該“左手精分、右手認知”的說法,因此向新手咨詢師推薦《心理動力學療法》(卡巴尼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和《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第二版,朱迪斯·貝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切記:這兩本書不是用來閱讀,而是按照書上的要求反復操練的。
而對于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我則推薦格林森的《精神分析技術與實踐》(英文版)和《認知療法:進階與挑戰》(朱迪斯·貝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抑郁和焦慮障礙的治療計劃與干預方法》(第二版,Robert. L. Leahy,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既然已經有了咨詢的經驗,我推薦這兩本書的理由就沒必要啰嗦了。
對于有醫學背景的咨詢師,我建議認真讀讀《疾病的希望》(托·德特勒夫森、呂·達爾克,春風文藝出版社),尤其是該書的第一部分,能讓我們從哲學的角度認識疾病和療愈。
需要說明的是:
1. 最重要的書籍不是別人的推薦,而是自己學過的教材,不論當初使用的是哪個版本,它都是我們專業的底層代碼,具有不可替代性。
2. 我不主張一個咨詢師在閱讀數量上要讀多少本書,而更看重能否把一本書或一個作者的體系弄明白。把一本書認真多讀幾遍,常常比把幾本書粗略瀏覽更加受益。
3. 建議閱讀譯著時能夠參考原著或不同的譯本,我習慣于將臺灣譯本和大陸譯本對比著閱讀。
4. 由于我本人喜歡后現代咨詢取向,讀這方面的書很多也很雜,但我覺得到目前還沒有任何一本書值得推薦,的確遺憾。
5. 如果要求我只能推薦一本,我會毫不猶豫地選《心理治療基礎:一個心理治療家的忠告》!
以上涂鴉,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