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竇桂梅老師的《晏子使楚》教學實錄,感受到尊重的魅力,體味到尊重的力量。
竇老師圍繞“尊重”設計教學步驟:
對晏子的尊重,走向對人的“尊重”的思考;
對個人的尊重,導向對國家的“尊重”的思考;
對國家的尊重,引向對自我“尊重”的思考。
一,提煉主題
通過解讀文章中的三個故事,了解晏子怎么獲得楚王的尊重。
(1)楚王讓晏子鉆狗洞。晏子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國。”晏子的話綿里藏針,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讓楚王敞開大門歡迎他。
(2)楚王諷刺齊國沒人了。晏子拱了拱手,說:“我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晏子說話有理有據,不急不躁,給了楚王以回擊,楚王只好陪著笑。
(3)諷刺齊國人在楚國偷盜。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好一個面不改色,不改的是自己的沉著與從容,不改的對國家的熱愛,不改的自己的骨氣和氣節。
晏子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自重,贏得了自己的尊嚴,贏得了楚王的尊重,贏得了國家的尊嚴,“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二.深化主題
晏子真的是憑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就能獲得尊重嗎?然后回扣課文的開頭,“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他的背后的強大的齊國,與其說楚王尊重他,不如說是尊重強大的齊國。如果齊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晏子再聰明智慧也不會獲得楚王的尊重。
竇老師引領學生走出教材,站在歷史的長河中看晏子這個人,把“晏子使楚”和齊國的滅亡聯系起來思考,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要贏的國家的尊重,僅靠個人的智慧是不夠的,更需要國家的實力,而國家要具有實力,則要每個人都有尊嚴。
三.另一種尊重
竇老師圍繞尊重設計教學,在她的課堂上也體現了另一種尊重——對學生的尊重。她在出示外交官和歷史學家的觀點時,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可以是贊成,不贊成,說不清。當我看到說不清時,我有點驚訝,在上課時,我總想讓學生們把所有的問題都弄清楚,把所有的問題都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而竇老師卻允許學生有說不清的問題存在,這是對學生的尊重!
我們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感悟都是暫時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很多東西都會有自己的思考,所有她允許學生們有說不清的問題存在,她尊重學生們的想法和做法。
因為站的高,所以目光看得遠。教師的學識的廣度和厚度、深度決定著能把學生托起的高度,老師站的有多高,學生就能看得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