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身邊是唯一可以讓我們卸下全部的裝甲,放棄所有的自我防御,完全裸露自我又能安心入睡的地方。
一
本來已經是初夏的感覺,最高氣溫達到19℃,大街上出現了好多纖細的腳踝和少數超級自信的腿,我也把自己的棉鞋冬衣一件一件脫下來,像是蛻去厚重的皮。
可是,突然,在一夜之間,整個世界變了風格,當我推開單元門,一股清冷的晨風吹在臉上,脖子本能的往衣領里縮,人幾乎退回樓道里去。
大自然用清冷的天氣迎接清明節,恰如每一個掃墓人的心情。
我去看媽媽,帶著一束花。
二
大廣高速明顯比平時車多,龍鳳公墓周圍更是停滿了私家車。但是,墓園里依然是安靜的,這么多車里的人進入到林立的墓碑間,仿佛獐狍野鹿竄入森林,你只能看到隱隱的背影,然后,一切又歸于沉寂。
碑林,永遠是沉寂的。
我把花放到媽媽的墓前,點燃細細的香,借著三縷輕煙,我開始跟媽媽聊天。
媽媽,你寂寞嗎?你想我嗎?
左邊鄰居有一束已經枯萎的花,應該是很早以前的了,清明節,他的兒女還沒有來;右邊隔著三棟,有一家人正在往墓臺上擺祭品,那個滄桑的中年男人點燃一支煙放到上面說“爸,抽支煙吧”。
三
媽媽,我想你。
我說。
每個離開的人,與懷念他(她)的親人之間,總有些特別的情境。當我們懷念親人,不是懷念一個名字或一個概念,而是懷念一種具體的情境。
我與媽媽的具體情境,就是媽媽盤腿坐在炕上,我身體蜷縮著在媽媽的膝邊睡覺。
那間屋子就是我小時候的家,炕上鋪著纖維板,躺在上面,雖然有點硌,還有點兒熱,但我卻特別的舒適而安心。
房間很熟悉,媽媽的臉卻很模糊。我想努力看清媽媽的臉,但做不到,只有這舒適而安心的感覺,特別清晰。仿佛一個嬰兒被媽媽抱在懷里,我安心地睡著。
四
當嬰兒降臨到這個世界上,他最初的“世界觀”是一元的,他認為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沒有別的;而媽媽,是他的一部分。
很快,他就會發現世界不是這樣的,媽媽不是像他自己的手腳一樣,他想怎樣就能怎樣,媽媽是獨立于他之外的“另一個”,他需要媽媽在的時候有時媽媽是不在的。這個時候,他的“世界觀”進入二元——就是有我(主體·自己)有你(客體·媽媽)。
然后,他又會發現,在他與媽媽之外,又有其他人,比如爸爸。這個其他人(包括爸爸和其他家人)就是我(主體)與你(客體)之外的他(第三方),當嬰兒能夠客觀地認識到這些,他就進入三元(多元)世界。
五
當嬰兒處于一元世界,他認為自己是全能的,媽媽是她的一部分,他只要餓了,就會有奶水。
當他進入二元世界,他能意識到媽媽是一個獨立客體,并不任自己予取予求,但總體是還是能夠盡量滿足自己。
再進入三元(多元)世界,他會發現世界有時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惡意的。
父親會規范他的行為,兄弟姐妹會與他爭玩具……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感到非常的無能、無助。只有媽媽會支持他,為他提供抱持性的環境。
六
媽媽身邊是唯一可以讓我們卸下全部的裝甲,放棄所有的自我防御,完全裸露自我又能安心入睡的地方。
處在一元世界的人不需要防御,因為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處于二元世界里的人也不需要防御,因為世界只有我和你,你太強大,我太弱小,如果你是壞的或惡意的,我也無處可逃。
只有處于三元(多元)世界的人,防御才有意義。這個防御最初不是來自自體,而是來自媽媽,因為自體太虛弱,沒有防御能力,所以最初的防御是由媽媽提供的。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好的父母會提供抱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提供支持。
武志紅說,這樣的抱持性環境,就是孩子最初獲得的一個外部容器。
媽媽是我們感到無助時最初的支持者,這一生中也只有媽媽能夠為孩子提供長久的抱持性環境。
七
嬰兒總要長大,總要獨立。
獨立意味著一個人面對外部世界的一切,自由意味著自己掌控自己的一切。這面對與掌控,并不那么容易,開始的時候往往錯漏百出,左右支絀,狼狽不堪。
我最初的獨立就是這樣的。
雖然與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我卻因為工作單位離家太遠而住在單位。身心俱疲的時候,我會在周末跑回家里,深深地睡上一覺——特別安心又舒適的一覺。
睡醒了,又拎起背包,到外面的世界里去。
八
年輕時的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想,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當他們精力充沛,就跑到外面的世界里去,或者去拼搏,或者去娛樂。等到疲勞了、受傷了,就跑回媽媽身邊,仿佛回到最初媽媽提供的容器(抱持性環境)里,安心又舒適地休息。養一養精神、修復一下身體,然后再到外面的世界里去。
很多年輕人一回到媽媽身邊就特別的困,就想睡覺。其實困與疲勞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想尋找那種被呵護被抱持的安全感(這個“想”是潛意識里的想,不在意識層面)。
而我在媽媽去世后,一直在懷念“媽媽盤腿坐在炕上,我蜷縮在膝邊睡覺”的情境,也是我對被呵護被抱持的渴望。
九
想到這些,突然一句令人心碎的話跳了出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這是張潔小說的名字,也是斯琴高娃主演的電影的名字。
對于我來說,媽媽去世,就意味著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我被徹底孤獨地拋棄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了被抱持的可能。這種孤獨感,是沒有人能夠填補的。
如果我一直沉浸在失去媽媽的情境里不能自拔,就是固著;如果一直尋找當初被抱持的感覺,就是退行。這兩種都是心理不成熟。
一個成熟的人要擺脫對曾經舒適狀態的依戀,走出對被抱持的渴望,以成熟穩定的心態,面對外部世界,重新創造屬于自己的舒適情境。
這個“成熟穩定的心態”,也來自媽媽,是“孩子把媽媽提供的抱持性容器內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穩定性。”(武志紅語)
十
每次來看媽媽,我都要陪媽媽一炷香的時間,要等香燃盡才離去。只是沒想到,我的思緒竟隨三縷裊裊輕煙,飛出去這么遠。同時我也意識到,最近這兩年,我來看媽媽的時候少了很多,不是我忘了媽媽,而是我在徹底失去了對抱持性環境的幻想之后,逐漸成熟起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