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過完新年以后才看的《狼圖騰》,具體的日期是在3月1日,正月十一,雖然已經上映快兩周了,但我看的那場還是滿座,看來《狼圖騰》的確是賀歲片中最值得觀看的一部,本來應該一個禮拜前就寫好的觀后感卻一直拖到現在。
我一直不想下筆的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懶嘛,另一方面,我覺得電影沒有真正挖掘,起碼沒有深度挖掘出原著的本質和精髓,沒有讓我特別感觸。看原著是在六七年前了,這次的電影,很多情節我已經不太清晰,很多當初讓我感動和震撼的細節和話語也被刪減了,整體看來,《狼圖騰》這部被奉為“2015年最具誠意的電影”,我能看到誠意,但看不到更多。
就電影而言,導演讓·雅克·阿諾展現了草原的詩意和本質,場景把控十分精確,肆虐的白毛風,受驚失蹄的戰馬,奮力策馬阻擊狼群的馬倌,還有那群兇悍精明的草原狼,堅持98%的真狼實景拍攝帶來的震撼感受的確不凡,狼獵殺馬群的恢弘場面,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電影上映不久,微博上就有評論,大致是這樣說:“劇組耗巨資花費幾年把一群狼崽子馴化成了狼演員,然后告訴我們狼是不能馴化的,狼情愿自殺也不接受馴化。”我看到的時候也笑得不行,這像是一個悖論。“悖論”是指邏輯上推導出互相矛盾的結論,但表面上又能自圓其說的命題,是邏輯的形式化或絕對化。在這里,顯然邏輯就已經不合理。好吧,其實說完我也不知道這個命題是不是邏輯不合理……
但即使這樣,大多人依舊會覺得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不止因為如今電影市場沒有什么優質電影,還因為《狼圖騰》這部電影本身,有一個很高的寓意,它不是那種很高尚遠在天邊讓人思考人生思考價值的寓意,而是引人思考、多數人雖然不在行動但還在關注的能引發輿論討論的寓意。
而對于上面微博中的命題,也有很多人有自己的解讀。比如,有人為劇組說話,“導演說過,馴化不了,只能引導”,有人強調電影,“電影只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為了引發思考”,有人說草原狼,“馴化的了狼,但是馴化不了它的狼性”,有人針對微博作者,“狼寧愿自殺也不愿被殺,并不是馴化”。我似乎也被他們說服了。狼在大眾眼里,還是有尊嚴有野性的天生的戰略家,比如前幾年被大家高捧的藏獒,只要有另一些有力的解讀,我就不自覺地偏向這一邊了。
等我回過頭來,才恍然發現我想的都是“作者姜戎的生平人格”、“支持藏獨的法國導演”、“狼圖騰是偽圖騰”,“狼到底能不能被馴化”諸如此類,已經完全被模糊了焦點,而徹底忘記了這部電影、這本書,作為藝術作品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在《狼圖騰》,我記得在廣闊的大草原上奮力奔跑的狼,也記得在羊圈中睿智的狼,也記得在蒼涼冬夜下嚎叫的狼,也記得逃亡力竭而死的狼,也記得在風中掛著的狼皮筒子。畢力格老人為幫狼產出陷阱而身犯險境,包順貴急功近利破壞生態,還有男主角陳振的優柔寡斷,他們都被電影臉譜化了,在他們之前,肯定有為了狼皮的人在破壞,在他們之后,肯定也有為了草原戰斗的人。我們能從電影中得到的其實,就是吸取教訓,注重生態。
有一句話大致這樣說:“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人們從來都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這是哲學上的說法,我從未接觸過哲學,所以我的理解,既然無法吸取歷史的教訓,那就改變現狀陳舊的生態意識,力所能及減緩破壞,至于結果如何,留給未來去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