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時值端午,萬物初始,高考也在這炎熱的天氣里,轟轟烈烈的開始,又平平淡淡的結束。
這幾天被各種有關高考的文章刷屏,觀點無非是兩種:
1.條條大路通羅馬,高考不是唯一出路。
2.對于許多貧寒學子來說,高考是改變人生的唯一坦途。
兩種說法都沒有問題,只是立場與角度不同而已。
根據大數據的信息,哪怕是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月薪上萬的人仍不過是30%的佼佼者而已。
中國因私出國的護照簽發率,都僅僅只有4%左右,9012年還沒出過國的大有人在。
作為一個曾經在人口大省參加過高考的人,學校堅定不移學習衡水中學的作風,當時的學習氛圍像極了毛坦廠中學。
每天早上5:20起床晨跑,還要帶上單詞書。
晚上9:50放學,校門口烏泱泱的接學生的家長。
中間的課程安排的滿滿當當,吃飯嚴格控制在半小時以內,每月休息兩天都覺得奢侈無比。
一百多人的大教室,坐滿了心懷夢想,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學子。
哪怕時隔多年,當時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無法忘懷。
所以,我理解毛坦廠中學的孩子們,理解他們沒有退路的執著,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讀書仍是改變階層最便捷的通道。
02
雖然很多人都會說,國內的大學教育很水,學不了多少東西,我卻不以為然。
平臺已經為你建好,如何表演是自己的選擇問題。
有人選擇奮發圖強,繼續深造;有人選擇參加社團,拓展交際;有人更愿意在工作中磨礪自己,穩步提升。
沒有對與錯,好與壞,大學本來就是一個平臺,你在這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接觸多姿多彩的事,從別人的故事與經歷中發現自我,定位自我。
在這個過程中,交際圈由此拓展,價值觀由此形成,你才有了看到更大世界的可能。
而讀研的三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提升。
在大學寬泛學習的基礎上,深入鉆研一個知識與學科,形成系統化的思維方式,在做事的時候,不僅具有大局觀,更擁有細節意識,以及對流程的規劃與把控。
這些,都是平時一個個的項目、一篇篇的論文積累而來,容不得虛,也作不了假。
等到不經意間驀然回首,卻發現,已經走了那么遠,收獲沉甸甸。
03
關于讀書是為了什么,楊瀾有段話也許大家都聽說過: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學、讀那么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后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臨近碩士畢業,在學生與社會人的身份之間手忙腳亂的切換,某日與舍友閑聊,該以什么樣的姿態邁入職場,持續進階?
與一些職場老人做著一樣的工作,拿著差不多的薪資,學歷的價值又體現在哪里?
最終得到的答案是:
哪怕工作到技能熟練,資歷見長,也要保持初心與熱情,自我學習與提升。
而善于思考、總結得失,長時間保持進步的狀態,便是讀書帶給我們潛移默化的改變。
無論是剛出發,還是在路上,愿我們都可以一路向前,擁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