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兩年,我有幸遇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書,私下都推薦給了相關的朋友,不知道他們讀了沒有。當然,他們是否讀過跟我關系也不大,重要的是,我把屬于我的那部分任務完成了——好東西拿出來分享。
最近又看到一本英文好書,打算回國時給朋友捎幾本。這個書有中文翻譯本,可是主要電商都沒有在售。書很薄很簡短,花一個小時就讀完了,讀完后也算是對自己階段性行為的總結。
這書主要介紹了四個點:
1. 無論是對別人說出的話,還是對自己說出的話,都要謹慎;
2. 別人說的話反應了說話人的認知和狀態,跟被接受方沒有關系,千萬別往自己身上套;
3. 不要猜測別人的行為和語言;
4. 人生要盡力而為,不要用力過猛,也不要太懶散。
第二點很有意思,最近在想他人的行為時,常在腦中盤桓一個句子:“他當然可以做那樣選擇了”,就是充分合理化別人的行為和相關的模式,與書中的第二點有共鳴。
比如,作者舉這樣的例子:假如你在街上走,有個陌生人一上來就對你說:“你這人真蠢”。很簡單,這個陌生人有病,而不是你蠢;假如,你認同了他,也許你之前暗示過自己,“我很笨”,“咦,他怎么知道?”你開始感到不安,因為你同意他的話。一旦你認同他說的話,語言之毒開始滲入你的身體,你整個人就掉到陷阱里了,這個陷阱就是“我、我、我,全世界都是關于我”。我們在被教育的過程中,或者內化認同自己的過程中,我們習得了一個重要的能力:“都是針對我”。我們誤以為,我們要為一切負責,永遠都是關于我。
事實卻是,別人的行為和語言如何,跟你沒有半點關系,那都是別人的經驗、經歷、情緒、認知的投射。別人都受困于自己的意識,他們和你在完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生活,而我們常常幻想假設別人也住在我們自己的世界中,同時我們也把自己的世界強加于別人。
即使在某種情形下,那些傳達給你,看似和你相關性很高的信息也跟你沒有關系,別人所說,所做,那只是他們思想的反應。
如果有人說,“你好胖,你好瘦”等,千萬別往心里去,因為事實是這個人在處理自己的感受、價值觀、以及觀點。這個人想給你噴毒液,如果你往心里去了,也就是你接了這招,就很快中毒。別人就可以輕易地用一個非常小的小觀點把你鉤住,然后給你喂食任何他想給你的毒液,因為是你自己往心里去了,你就承受吧。你把別人的情緒垃圾吞了,你現在就成了垃圾了。
當你把什么事都往心里裝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被冒犯了,你接下來的反應就是要維護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就有沖突產生,你小事化大,因為你有這樣一個需求:“我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的”。然后,你又開始費勁地向對方解釋自己,同樣的,你所做的解釋和語言都是你的感受、價值感等的反應,這和別人也一點關系也沒有。
如果別人說,“你的話傷了我”,其實并不是我說的話傷了你,而是我的話碰觸到你原有的傷口,你在傷害自己,你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傷口。我不把你的話放在心上,不是我不信任你,只是我知道你和我看世界的眼光完全不同,你在自己大腦中塑造了一個連貫的畫面,你是制片人、導演、主演,其他人都是配角。你看問題的方式是你與世界自洽的方式,跟事實無關。如果你對我很生氣,我知道你是在處理自己的問題,“我”只是你隨便找的一個生氣的理由。你生氣是因為你在害怕,你在處理自己的恐懼;如果你沒有恐懼,你是不會對我生氣的;如果你不害怕,你是不會憎恨我的;如果你不害怕,你也不會嫉妒我。如果你沒有恐懼,充滿了愛,邏輯上講你是開心的,當你開心了,你周圍的一切都是好的,都能讓你開心。你愛周圍的人,因為你愛自己。
無論周圍的人如何做、如何感受、如何思考或者說什么樣的話,都不要太在意。如果有人夸你很棒,他們這樣說不是因為你,你知道自己本來就很棒,沒有必要相信別人的話,沒有必要別人說你棒,你才信自己很棒。
當你能夠做到“不在意別人說什么”,你就養成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習慣,這個習慣讓你能避免生活中的很多不安、嫉恨,甚至各種郁悶都會消失。當你能做到不在意別人的話,你就給自己一個巨大的自在,而且能把自己從各種無意識的慣性行為中解放出來,你再也不需要下意識地信任或者相信別人的話了,也就不容易被任何人無意有意的話語傷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