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二】模型
誠實的言語往往不那么好聽,好聽的言語往往不那么誠實;善于辯論的人也不會靠多說來辯論,而時常辯論的人往往認知的卻不夠深刻;真正智慧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博學,博學的人認知也不一定是真正的深刻。老子通過這三個類比,來解釋給予與獲得的另一層辯證關系。也就是想著來獲得與蓄積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富有。反而想著去往外不斷給予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所以圣人并不會想著為自己來蓄積,而是想著去為他人做些什么或給些什么,他們在為他人付出什么的時候也在獲得著什么。天的規律是利萬物卻不加以危害,而圣人順天道而行,去有所作為卻不會去爭什么。
【三】應用
老子第八十一章是最后一章,再次講了天道,以及人要如何來順道而行。天道是利而不害的,也就是天會想著要利萬物卻不加以危害??墒沁€是有一些人會遭受各種各樣的事故,其實這應該不是天想要加給他們,而是每個人所經歷的都應該是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
老子又叫道德經,道是天下都以某種能量的形式不斷的流動著,而德則是這種能量的蓄積形式。個人的精神、家庭財富、企業、國家也都是某種形式的能量的聚集狀態。所以順道和積德也就是很關鍵的內容。在這一章老子則是點名了,順道和積德是相統一的概念。順道也就是順天道,比如去為他人有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就是順道,也在這個同時在蓄積著自己的能量。比如去給予他人一些有意義的東西,這個也是在順應天道,因為是在促進他人的生長,也因此是在促使自身能量的蓄積。
而且老子的思想,也都是積極入世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都是老子所在討論的內容,而且這些也都是相通的。圣人會想去積極的有所作為,只是他們作為是通過去順道而為,卻不會去爭什么。這樣也就是在使得事物無為自然的發展著,這樣就好像沒有去作為一樣,卻又使得各得其所欲。